首页>篇章详情

科技扶贫、非均衡资源配置与贫困固化

作者:
邢成举 魏程琳 赵晓峰
出版日期:
2019年10月
报告页数:
12页
报告大小:
859.41 KB
报告字数:
9820字
所属图书:
新时代的贫困治理:理论、实践与反思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科技本身并没有明显的受众群体的偏好性,但是当科技与政策、制度相结合的时候,科技就会对使用者产生选择效果。或者,我们也可以说,科技本身并不会选择使用者,但是科技的门槛效应和使用成本则会让贫困群体在客观上形成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人能够支付科技及其配套工作的成本,而另一部分人则被排斥在科技扶贫的受众范围以外。当我们的科技扶贫工作不能充分吸纳贫困人口的参与,而是依据市场原则而选取扶持对象的时候,科技扶贫就难以取得亲贫性的效果,在客观上也就难以对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发挥显著的效应。而这也是我们深入讨论科技扶贫工作的一个基本立足点或者说假设。本文将结合实地调查获得的资料,围绕以上的关切来展开具体的论述。
关键词:

资源配置非均衡科技扶贫贫困固化

作者简介:

邢成举:1984年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乡村治理与社会建设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反贫困与乡村治理研究,近些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在《民族研究》、《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魏程琳:河南睢县人,社会学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讲师,陕西省乡村治理与社会建设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主要从事政治社会学与城乡基层治理研究。迄今为止,已在全国10多个省份的农村和城市累计驻点调研500多天,在《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法律科学》《城市规划》《青年研究》《中国乡村研究》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各一项。

赵晓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导,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乡村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省乡村治理与社会建设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任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社会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农村合作经济指导专家、首届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农业转型、贫困治理、新型农民合作社与中国乡村治理研究。

文章目录
·引言
·阳县科技扶贫的经验
·科技扶贫的实践后果
对科技扶贫的反思
  • 1.科技扶贫的“门槛效应”
  • 2.科技扶贫中的“规模偏好”
  • 3.科技扶贫的政策导向性
  • 4.科技扶贫的间接效益性
结语
  • 1.科技扶贫应突出技术的亲贫性
  • 2.科技扶贫应舍弃对科技推广成果的过分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