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基于“文化网络”和“社会”的历史性理解

作者:
韩俊魁
出版日期:
2022年1月
报告页数:
17页
报告大小:
1.15 MB
报告字数:
14906字
所属图书:
乡村振兴研究(第1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首先对“共同体”“社区”“社会”等概念进行辨析,力图使乡村社会及其治理在主体和互动关系上具备同一性,从而为构建乡村治理体系奠定理论基础。其次,本文通过梳理中国社会结构和乡村社会管理与治理的历史,发现政府需保证乡村基层有足够的自治空间,还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和适当调整支农方向,以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非营利组织和企业递送服务。本文认为,通过上述手段重构文化网络,能有效链接政府与市场,进而为涉农人力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提供更大舞台,活化乡村社会。
关键词:

社区社会治理共同体乡村振兴文化网络

作者简介:

韩俊魁: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非营利组织与发展人类学。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没有年轮的树——中缅边境拉祜西的亲属制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NGO参与汶川地震紧急救援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境外在华NGO:与开放的中国同行》(社科文献出版社,2011)等学术著作。

文章目录
·问题与概念界定
乡村社会管理/治理体系的历史性理解
  • (一)乡村基层自治还是对基层进行控制?
  • (二)变迁中的农村秩序:文化网络的残缺与“恢复”?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