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研究数据库
首页
学科子库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党史党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新时代文化建设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专题研究
人物研究
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研究
文化理论研究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
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研究
苏联东欧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
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研究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
人的现代化研究
中国道路研究
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
高质量发展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研究
党史重要事件
党识参考
学术出版
出版动态
阅读精粹
会议资讯
学术共同体
研创人员
研究机构
登录
注册
登录
|
注册
首页
>
篇章详情
乡村治理的动态变化与调整机理——基于深圳市乡村治理变革的实践
作者:
朱东山
秦中春
出版日期:
2022年1月
报告页数:
18页
报告大小:
1.1 MB
报告字数:
15657字
所属图书:
乡村振兴研究(第1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收藏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01.102-119
韩俊魁
邓国胜
摘要:
深圳市整个变革创新基于改革开放全局的长远需要和基层管理服务的现实需求应运而生;推进纵向治理、横向治理与多元协调治理相结合;实行渐进式改革、不断探索创新、提高治理效能。基于深圳市的经验,我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应重视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对乡村治理的深刻影响。分类施策、因地制宜,把改革和加强社区治理作为关键,聚焦秩序和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效能,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
社区
乡村治理
乡村振兴
作者简介:
朱东山:
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深圳市宝安区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区域、低碳经济。
秦中春:
秦中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相关报告
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基于“文化网络”和“社会”的历史性理解
完善乡村治理结构,实现乡村振兴
“互联网+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机制创新——基于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探讨
清远改革,以治理有效引领乡村振兴
2021新时代广东乡风文明建设报告
数字化时代的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对基层治理创新的影响
动员与演练: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演练
烟台市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对策
数字乡村治理如何达成?
文章目录
·
问题的提出、文献综述和研究框架
深圳市乡村治理的阶段变迁
(一)1985年以后:从人民公社体制到“三驾马车”
(二)1992年以后:镇改街,村改居,居改社
(三)2002年以后:社区调整优化,一会合两站,居站分设,建服务中心
(四)2010年以后:特区一体化、网格化管理,智慧社区建设,精细化治理
深圳市在社会治理变革中的机制创新:变与不变
(一)改革和规范纵向治理,建立区级、街道级、社区级治理建制
(二)调整和规范横向治理,由社区党委、社区工作站、社区居委会主要负责
(三)引入和规范多元协同治理,发展股份合作公司、党群中心、法律中心、志愿者等治理主体
深圳市乡村治理变革、调整与创新的鲜明经验和重要根源
(一)基于改革开放全局的长远需要和基层管理服务的现实需求应运而生
(二)推进纵向治理、横向治理与多元协调治理的结合
(三)实行渐进式改革,不断探索创新,提高治理效能
深圳市实践对我国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和社会治理的启示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治理应分类施策和因地制宜
(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把改革和加强社区治理作为关键
(三)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要聚焦秩序和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