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过渡地带”视野下的河西走廊——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河西经验

作者:
黄达远 沙武田
出版日期:
2018年10月
报告页数:
11页
报告大小:
0
报告字数:
8216字
所属图书:
从河西走廊看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区域经验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河西走廊有两张名片。一张是嘉峪关。西北有句民谚:“一出嘉峪关,两眼泪涟涟。往后看鬼门关,往前看戈壁滩。”西北的人们常把嘉峪关看作“口内”与“口外”、内地与边疆的分界线。另一张是敦煌。敦煌是丝绸之路的中心,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但敦煌又位于人们视为“口外”之地的“边疆”。作为分界线的嘉峪关与作为丝路文明中心的敦煌,二者文化边界并不一致,这恰恰体现出历史上的河西走廊是一个“过渡地带”。因此,要理解河西走廊的过渡性质,不能以单线的中原视野,而要以中原、北方草原、青藏高原、西部绿洲等多元互动的空间视角,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整体性视角进行观察。

关键词:

作者简介:

黄达远:

沙武田:陕西师范大学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从事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与考古研究。

文章目录
游牧与农耕在河西走廊上的交融共生
  • (一)从绿洲视野认识河西走廊
  • (二)廊道和基底:河西走廊的双重角色
  • (三)游牧与农耕的交融地带
从“过渡地带”理解历史中国
  • (一)“胡汉共治”中的多元化和一体化策略
  • (二)河西走廊对于民族格局、历史疆域形成的作用
  • (三)作为“过渡地带”的河西走廊与“绿洲路网”
·从河西区域经验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