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主客体”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

作者:
李基礼
出版日期:
2021年12月
报告页数:
35页
报告大小:
700.23 KB
报告字数:
31199字
所属图书:
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的当代重构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如何理解和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正确处理两者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首要问题之一。然而,学术界对两者之间关系的理解存在尖锐的对立,坚持己见,对自身观点的偏颇之处和对方观点的合理之处往往视而不见。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对立并非有意为之,而是缺乏包容性视角。其实,只要从一种合理的、包容性的视角出发,就会发现对立双方的观点都具有合理性和价值,它们分别抓住了两者之间关系的一个方面,只有把两方面统一起来就能全面理解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教育对象“主客体”“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者

作者简介:

李基礼:法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社会理论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已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教学与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

文章目录
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关系的研究视角
  • (一)两种对立观点:主客体论与主体间性论
  • (二)两种哲学范式:主体哲学与交往哲学
  • (三)双重研究视角:观察者视角与参与者视角
观察者视角: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论
  •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论的内在根据
  •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论的实践表征
  •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论的现实挑战
参与者视角: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论
  •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论的内在根据
  •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论的理论意蕴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双重角色:冲突与转化
  •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双重角色
  •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冲突
  • (三)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冲突的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