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调查报告

作者:
李涛 邬志辉
出版日期:
2023年7月
报告页数:
30页
报告大小:
1.75 MB
报告字数:
25867字
所属图书:
共同富裕与乡村教育振兴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五年后,对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生活画像、职业境遇、从教心态和留任意愿四个方面展开调查发现,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本土化和附近性特征明显、六成半小时内可日常到校、任教本校前乡土经历丰富、学历层次变化中有大进步、身份类型多元中有主力军、职称结构提升中有潜在空间、教龄结构中职业成熟度最高、收入增长中有新期待、职业心态变化总体稳定、职业满意度总体良好但有改善刚需、未来留任选择多于城区镇区同类学校教师但存有隐忧、事实流动率高于观念流动率等。本文建议优先解决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后顾之忧,培养和实现他们真正的成就动机和价值,使其在乡村振兴的大田野中真正成长为“大先生”、“新乡贤”和“人民教育家”。

关键词:

乡村振兴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大先生”“新乡贤”“人民教育家”

作者简介:

李涛:东北师范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兼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实验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国际学术性集刊《中国农村教育评论》副主编、执行主编;主要从事农村教育、教育社会学、教育政策与管理、社会分层与流动等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Hommes & Migrations、《教育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行政管理》、《社会科学》等学术期刊和报纸上发表论文15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全文转载20余篇,专报获国家领导人重要批示;主持教育部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10余项;研究成果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

邬志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和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理事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实验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农村教育、教育政策、教育管理等研究;在《教育研究》《人民日报》等学术期刊和报纸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4部;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近20项;研究成果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

文章目录
·文献综述
·研究设计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生活画像
  • (一)家庭出身:本土化和附近性特征明显的农家子弟
  • (二)日常交通:六成半小时内可日常到校
  • (三)生活特征:任教本校前乡土经历丰富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职业境遇
  • (一)学历层次:变化中有大进步
  • (二)身份类型:多元中有主力军
  • (三)职称结构:提升中有潜在空间
  • (四)教龄结构:职业成熟度最高
  • (五)收入状况:增长中有新期待
  • (六)工作负担:重担中有新使命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从教心态
  • (一)职业心态变化:总体稳定中渐逐精神需求
  • (二)满意度测量:总体良好中有改善需求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留任意愿
  • (一)留任选择:高于城区镇区同类学校教师
  • (二)留任因素:硬条件改善、微环境和心理因素都很重要
  • (三)职业流动:事实流动率高于观念流动率
对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 (一)生活画像:在助力乡村振兴中成为“大先生”和“新乡贤”
  • (二)职业境遇:真正蜕变为“人民教育家”
  • (三)从教心态:真正有效解决后顾之忧
  • (四)留任意愿:培养和实现真正的成就动机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