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乡村社会文化治理与国家治理的互动

作者:
李佳
出版日期:
2023年6月
报告页数:
28页
报告大小:
877.69 KB
报告字数:
23624字
所属图书:
乡村社会的文化治理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依据“国家-社会”分析框架,分析乡村社会文化治理与国家治理互动的文野源流、历史实践和逻辑。在文化体系中,正统文化与乡村文化有“文”“野”之分,乡村文化发展的历程,是脱胎于乡土的上层文化疏离并凌驾于乡土之上,又为后者所接纳和抵御的复杂过程。中国的乡村社会文化治理经历了由传统的复线双轨结构时期到“国家政权建设”下的单线结构时期再到新时代的相互调试时期的演变过程,但国家治理逻辑始终如一。由于乡村社会是一个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国家治理的逻辑要向下传递,就必须与乡村社会文化治理相互建构、调适和包容。
关键词:

国家治理基层自治乡村文化治理逻辑

作者简介:

李佳:毕业于四川大学,现为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主要致力于乡村经济与文化发展、乡村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课题等多项,著有《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研究》《农民经济合作的行为逻辑与动力机制》《制度与环境:西部乡村文化产业》等,在《中国农村观察》《东南学术》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

文章目录
第一节 混融的“国家-社会”框架下的研究
  • 西方“国家-社会”分析框架的适用性
  • 中国“国家-社会”的特殊性
第二节 文野源流中的分化与融通
  • “礼失而求诸野”:理想类型的分析范式
  • “野”之场域与中华文明进程的源流
  • “文”“野”的源流、分化及互动
  • 从“文”“野”之分到“进步-落后”观念的形成
  • “文”“野”融通及乡村社会文化治理
第三节 治理实践中的演化与互嵌
  • 传统的复线双轨结构时期
  • “国家政权建设”下的单线结构时期
  • 新时代的相互调适时期
第四节 治理逻辑的分殊与包容
  • 国家治理的逻辑
  • “主体-实践”特征下对国家治理的回应
  • 国家与乡村社会的良性紧张与包容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