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中国发展道路的动力演变与政策转向

作者:
姬超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报告页数:
19页
报告大小:
959.91 KB
报告字数:
14793字
所属图书:
论发展型国家:中国道路实践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新时代,面临资源条件的硬约束以及国内外双重环境的叠加压力,中国经济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各界共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随之发生变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我国未来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但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全国各地存在广泛的结构性差异,发展差异极大。因此,创新虽是各地催生新业态、提升区域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但在这个过程中,各地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其产业基础和制度基础是否足以支撑发展动力的转换。由此来看,为了切实推动创新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有必要在理论上厘清不同发展阶段的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进行政策调试,构建厚植本土和适宜地方实际的制度支撑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核心动力作用并不意味着对其他要素不再重要,创新的实现受到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现有的创新理论大多强调技术发展,忽略了更广泛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的影响,但是核心技术突破并不意味着创新的自然实现,创新系统的形成还需要社会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的适应性变化,以此实现创新扩散,补充完善这一点有助于有针对性地推动创新发展,这也是本文的价值所在。相较于以往对创新的一般性讨论,本文立足中国发展场景的整体演进和结构性差异,讨论整合创新资源和汇聚创新要素所面临的现实障碍,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和完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
关键词:

经济发展创新梯度演进性

作者简介:

姬超:深圳大学经济学博士,山西大学政治学博士后,香港城市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许昌学院教授,广东省南方三农咨询服务中心特聘专家,Routledge学术出版集团匿名评审人。长期致力于经济增长与政府治理的互动研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跨学科、跨界研究经验。2017年获得“香江学者计划”资助,与香港城市大学在“一带一路”和香港专业服务领域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研究,研究成果、政策倡议屡获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正面回应;2018年获评河南省委组织部首届中原青年拔尖人才;2019年获评河南省高层次人才。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河南省科技厅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软科学)项目、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财贸经济》《经济学动态》《国际贸易问题》《农业经济问题》《新政治经济学评论》《江苏社会科学》等权威与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1部、合著2部。

文章目录
经济发展的主要阶段与动力机制
  • (一)要素驱动阶段:解决资本稀缺问题,助推经济起飞
  • (二)效率驱动阶段:强化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
  • (三)创新驱动阶段:推进科技革命,拓展生产可行性边界
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梯度演进性
  • (一)要素驱动阶段:以非均衡发展方式快速解决资本稀缺难题
  • (二)效率驱动阶段:以增量改革优化资源配置
  • (三)创新驱动阶段:以高质量发展集聚创新资源
以创新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 (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
  • (二)创新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 (三)制约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难题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构建
  • (一)区域政策
  • (二)产业政策
  • (三)技术政策
  • (四)创新环境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