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新媒介语境下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模式报告

作者:
郑雨琦
出版日期:
2022年10月
报告页数:
13页
报告大小:
1.27 MB
报告字数:
10711字
所属图书:
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2)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我国的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新媒介语境下的传播中衍生出了依托短视频等渠道融合发展的模式,但也出现了文化承载力不足、内容原真性下降、无法充分引流观众等现实问题。其具体原因在于以形式而非内容为核心的这部分传统文化在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了正典化和经典化的路径分野。因此,对于戏曲类非遗而言,在当今环境下的传播模式需要分离文化保护与文化活化这两条路径。这种基于新媒介的文化活化,在非遗的可持续性发展、政府的扶持压力分担、受众的多元化选择空间以及社会的整体文化塑造等方面,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短视频正典化

作者简介:

郑雨琦: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文化产业方向博士研究生。

文章目录
新媒介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现状与问题
  • (一)新表达尝试:传统文化与短视频的交融
  • (二)短快与猎奇:新媒介内容承载力局限性
  • (三)从短视频到非遗艺术:引流效果的失调
文化形式融合过程中的割裂与原因分析
  • (一)原真与创新:传统文化发展的两种趋向
  • (二)分野的根源:戏曲类非遗自身形式特点
  • (三)正典化与经典化:传承中的不同侧重点
数字时代戏曲类非遗传承的选择与出路
  • (一)保护与活化:正典化和经典化协同并行
  • (二)提取与转换:新环境下传播的必要出路
  • (三)坚守与创新:传统与科技相交融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