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胡鹏林

  • 机构:深圳大学
  • 简介:

    武汉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先后在湖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校任教。现任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特聘研究员。出版《中国艺术美学》等学术专著4部,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和中国博士后基金等项目,参与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开发银行、深圳市及各区委托的文化产业项目,主要从事文化产业、艺术理论与艺术产业、文化产业规划、文化产业新业态等研究。

  • 图书
  • 文章
  • 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0)
    李凤亮 主编 ; 周建新 徐天基 胡鹏林 副主编 2020年12月出版
    《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0)》是关于文化与科技融合背景下的产业发展现状、应用、理论探索及创新实践的研究报告,其主要内容吸收了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的前沿性理论及最新研究成果,同时集合了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在文化科技融合创新领域的最新成果。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数字与人文的融合已经是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这种融合趋势与应运而生的新经济对当下的经济和文化格局提出了新的诉求与挑战。《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0)》正是在此背景下开展的文化与科技融合理论、文化产业观察、数字人文和数字创意产业等方面的研究。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大背景及趋势下,数字人文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重要表现之一,有关数字人文领域的理论研究、前景展望、产业观察及其与传统文化之关联等越来越成为文化、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关注对象。有关数字人文的研究、实践及展望代表着数字经济、数字创意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它亦是文化与科技融合浪潮中的重要面向和表达维度。本书新设“数字人文”篇,旨在从学理及实践层面给予上述时代趋势以回应和反思。全书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总报告。该报告论述了2019年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趋向及发展态势,并结合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论述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重要作用并做出前景展望。第二部分为数字人文篇。作为《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0)》的新增主题,该部分主要关注数字人文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文化产业、文化旅游及博物馆展览艺术中的实践和应用,试图总结并梳理作为“数字人文+”的实践属性和内涵。第三部分为理论前沿篇。该部分的三篇报告围绕数字经济、数字创意产业、数字人文的概念对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创新提出了理论的反思和前瞻,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维度的关怀,这类理论的探讨为未来指导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可行性参考。第四部分为产业观察篇。该部分的七篇报告从电影、旅游、知识产权、虚拟现实、游戏及艺术展览诸多行业一线观察出发,探讨文化与科技融合、数字人文在行业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第五部分为创新实践篇,结合数字科技、数字经济、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议题,用实际案例的形式做深入诠释。第六部分为遗产保护篇。该部分的两篇报告既有理论层面对遗产保护与数字人文关系的思考,也有个案层面对传统文化在当代科技语境下发展的展望和反思。第七部分为大事记。
  • 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1)
    李凤亮 主编 ; 周建新 徐天基 胡鹏林 副主编 2021年12月出版
    《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1)》是关于文化与科技融合背景下的产业发展现状、应用、理论探索及创新实践的研究报告,其吸收了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的前沿性理论及最新研究成果,同时集合了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在文化科技融合创新领域的最新成果。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数字与人文的融合已经是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这种融合趋势与应运而生的新经济对于当下的经济和文化格局提出了新的诉求与挑战。本报告基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现状和未来路径进行分析与展望,集中探讨文化科技融合的理论基础、产业背景、商业模式、技术创新、区域融合等问题。通过对理论前沿、产业观察、创新实践、数字人文、遗产保护等方面的分析,结合具体的调研报告,跨领域、多角度地概括了文化科技融合的现状、创新路径和前景。本报告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报告,综摄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总体趋势和发展动态,概括性地指出文化科技融合的最新态势。第二部分是产业篇。该部分凝聚了科技与文化创新融合的精彩个案,就文旅产业、创意产业、数字传媒等对科技文化的融合进行了产业视角的关注。第三部分是政策与法规篇。该部分关注产业发展的宏观背景及政策,在中外比较视野下探究产业发展的外源性因素。第四部分为技术篇。技术如何驱动未来行业趋势和发展?又如何在当下的文化场景中得以运用?该部分的四篇报告从不同侧面对这一问题予以关注。第五部分为借鉴篇。该部分的三篇报告从数字游戏、加密艺术及数字创意产业等方面提供了切实的数据,为我国文化科技融合提供了借鉴。第六部分为遗产保护篇。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借科技手段和平台走向当代社会,是个常新的议题。该部分的报告紧扣传统文化、遗产的主题,关注传统与当代科技的融合模式和成果产出;另外,将2020~2021年的年度大事件系统地梳理为大事记。综上所述,2021年文化科技的融合发展正稳步推进。在数字经济、“互联网+”、新基建布局、文旅与科技融合、非遗的科技呈现等多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头部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在资源获取,尤其是融资渠道、成本、技术研发等方面存在结构性分化。鉴于此,需要在政策上继续扶持中小微企业,从金融、科技等多方面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未来可期,文化与科技在下一个时间窗口中的结合会日益紧密,成为新时代社会建设的双引擎。
  • 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3)
    李凤亮 主编 ; 周建新 徐天基 胡鹏林 副主编 2023年10月出版
    《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3)》是关于文化与科技融合背景下的产业发展现状、应用、理论探索及创新实践的研究报告,其主要内容吸收了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的前沿性理论及最新研究成果,同时集合了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在文化科技融合创新领域的最新成果。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数字与人文的融合已经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这种融合趋势与应运而生的新经济对当下的经济和文化格局提出了新的诉求与挑战。配合国家文化及经济发展的战略,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科技与人文建设以及数字人文的建设与发展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它们在区域发展中成为推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配置、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3)》正是在此背景下开展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实践、文化产业观察、数字人文和数字创意产业等方面的研究。在文化科技融合的总趋势下,本书关注产业、技术、数字人文融合与文化强国的建设实践,配合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切实有效地提出了政策建议和可行性路径。基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现状和未来路径进行前瞻、分析与展望,集中探讨文化科技融合的实践基础、产业趋势、技术创新与人文融合等问题。通过对数字文化产业、数字技术与智慧城市、数字人文的应用与建设等几个部分的分析,结合具体的调研报告,跨领域、多角度地提出了文化科技融合的现状、创新路径和前景展望。全书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报告,综摄年度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总体趋势和发展动态,研究发现2022年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呈现生态数字化、应用智能化、主体交互化和体验场景化四个新特征;第二部分是数字产业篇,对游戏、数字医疗及影视产业的发展进行全面分析,勾勒其发展脉络及未来走向,提出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可行性路径和底层逻辑;第三部分是技术创新篇,全面分析并梳理数据确权、文化IP、加密艺术产业、元宇宙的场景应用等技术创新实践的现状及未来走向;第四部分为智慧城市篇,着眼于产业对技术创新和人文融合的应用,爬梳科技人文融合所带来的智慧城市建构及发展新趋势;第五部分为数字人文篇,围绕新时代文化强国及数字融合的主题,关注数字时代的文化强国建设实践。大事记部分针对2023年的年度大事件做系统梳理。
  • 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2)
    李凤亮 周建新 徐天基 胡鹏林2022年10月出版
    《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2)》是关于文化与科技融合背景下的产业发展现状、应用、理论探索及创新实践的研究报告,其主要内容吸收了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的前沿性理论及最新研究成果,同时集合了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在文化科技融合创新领域的最新成果。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数字与人文的融合已经是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这种融合趋势与应运而生的新经济对当下的经济和文化格局提出了新的诉求与挑战。配合国家文化及经济发展的战略,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科技与人文建设以及数字人文的建设与发展日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在区域发展中成为推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配置、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2)》正是在此背景下开展的文化与科技融合理论、文化产业观察、数字人文和数字创意产业等方面的研究。本报告基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现状和未来路径进行分析与展望,集中探讨文化科技融合的理论基础、产业趋势、技术创新与人文融合等问题。通过对理论前沿、趋势展望、产业实践、技术创新、遗产保护等几个部分的分析,结合具体的调研报告,跨领域、多角度地提出了文化科技融合的现状、创新路径和前景展望。本报告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报告,综摄年度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总体趋势和发展动态,概括性地指出文化科技融合的最新态势。第二部分是趋势展望篇,对数字媒介、虚拟文化空间及数字劳动的发展做全面的分析,勾勒其发展脉络及未来走向。第三部分是技术创新篇,全面分析并梳理区块链、元宇宙、NFT及游戏开发与设计等技术创新实践的现状及未来走向。第四部分为产业实践篇,着眼于产业对技术创新和人文融合的应用,爬梳科技人文融合所带来的产业变革与最新态势。第五部分为遗产保护篇。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借由科技手段和平台走向当代社会,是个常新的议题。该篇的研究报告紧扣传统文化、遗产的主题,关注的是传统与当代科技的融合模式和成果产出。第六部分为国际篇,立足中国、放眼国际,关注国外智慧文旅及电子游戏开发所代表的前沿趋势,为国内外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参照和比对数据;另外,针对2021~2022年的年度大事件做系统梳理。
  • 2020年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领域与趋势:数字内容和文化装备
    2020年12月 出版
    数字内容的呈现方式、使用场景、互动方式不断丰富,文化装备持续降低个人用户的技术门槛和价格门槛,并通过超高清和互动化,加强日常生活与数字内容的联系。数字内容方面,网络文学通过IP衍生实现文字、音频、视频全媒介发展;网络视频不断强化和丰富用户参与探索互动多元发展;网络游戏积极探索电子竞技与传统业态融合发展;超高清直播行业应用日益丰富,“5G+4K+VR”的视频直播解决方案日益成熟。文化装备方面,影视设备和终端制造通过超高清与增强现实手段,不断创新数字内容互动方式;演艺和游乐游艺设备为了满足日益繁复的演出和游乐体验,不断加强数据协同和智能协作;文化信息服务终端持续降低个人用户生产和传播数字内容的门槛,提高日常生活数字化程度。
  • 2021年中国文化科技创新报告
    2021年12月 出版
    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文化科技产业受到冲击。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和社会经济秩序恢复,文化科技产业复工复产、提质增效、变危为机,向数字化、智能化和场景化转型,显示出文化科技新业态的发展韧性和潜力。当下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文化科技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文化科技创新不断发展。展望未来,我国应尊重文化科技领域发展创新规律,建立起科学健全、协调统一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促进文化科技产业的健康发展,带动文化科技产业国际市场的拓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 文化科技深度融合下的超级数字场景
    2022年10月 出版
    2021年,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而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5G网络普及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扩展现实等众多科技实现创新突破的基础上,2021年文化科技产业呈现多样化、IP化、智能化、虚拟化、场景化等特征。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游戏电竞和高端文化装备等文化科技优势业态不断深化数字化探索、垂直化深耕,各领域实现生产经营差异化。而云文化业态、沉浸式业态、元宇宙、NFT艺术、虚拟数字人、智能穿戴设备等文化科技新型业态则充分探索数字资产新业态,推动文化产业“上云用数赋智”,为实现虚拟与现实世界融合发展迈出关键一步。
  • 数智时代的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报告
    2023年10月 出版
    2022年,“政用产学研”持续关注文化数字化和文化智能化进程。2022年被称为“AIGC元年”,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文化科技新业态,推动了文化内容生产方式的迭代升级。在人工智能主导下,文化科技深度融合逐渐由“数字化”向“数字化”与“智能化”相结合的“数智化”方向转型。以数字技术的进步和人工智能的嵌入应用为依托,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游戏电竞、元宇宙、数字人、生成式AI、文化装备及智能文化终端等文化科技新业态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新进展。2022年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呈现出生态数字化、应用智能化、主体交互化和体验场景化四个新特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期,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应与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建设目标紧密结合,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和城市文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 “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科技融合——2014年文化科技创新总报告
    2015年11月 出版
    科技推动文化产业向纵深发展,互联网及信息技术促使新兴产业革命的爆发。2014年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科技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电影、动漫、游戏、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数字出版等文化科技产业,通过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以及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实现了新的跨越。与此同时,笔者认为文化科技产业应该发展三种模式:一是以“互联网+”为平台,探索文化信息传播新模式;二是以“文化+”为核心,探索文化科技融合新模式;三是以“科技+”为驱动,探索文化科技创新新模式。
  • 虚拟现实趋势下的文化科技融合
    2016年10月 出版
    虚拟现实本质上就是一种新兴的文化科技产业,虚拟环境的生成,与虚拟影像的互动,沉浸于虚拟世界,都同时具备了文化属性和科技属性,体现了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虚拟现实作为文化科技产业,立足于硬件与软件的开发,包含技术、内容、平台、终端等四个环节,主要应用于影视、游戏、旅游、设计、教育等文化产业,其核心特征是虚拟、交互和沉浸。
  • 有偿共享:文化产业创新生态模式研究
    2017年11月 出版
    有偿共享创新生态模式颠覆了传统的文化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改变了文化产品的营销方式,丰富了文化产业的投资方式。有偿共享可分为共享平台主导型、资本运作导向型、文化内容原创型、移动支付消费型等四种创新生态模式,其中平台、内容、体验、资本、支付等五大因子起着决定性作用,有偿共享创新生态模式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环境和机遇。
  • 2018年文化科技创新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报告
    2019年10月 出版
    数字技术是促进文化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在动漫影视、游戏产业、网络视听、数字展示、文化装备等五个领域的影响尤为突出。数字技术的发展创新了文化内容的呈现媒介,丰富了文化内容的呈现方式。数字技术在传统业态的深度应用,重塑了传统业态的产业形态和产业格局,催生了新的业态门类,同时也诱发了新的文化伦理风险,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5G将会提升云计算、人工智能、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的产业渗透性,从而诱发新的产业革命。
  • 2014年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大事记
    2015年11月 出版
    大事记展示了2014年中国境内发生的有关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事件。
  • 万物互联时代的数字创意产业
    2018年07月 出版
    新一代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推动我们走向万物互联的时代。5G作为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革命性在于超高速率与超大容量,实现了信息即时传输与交换。这将会构建数字创意产业的场景互联,加深数字创意生态系统的生产数字化、消费数字化、技术装备数字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