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土改后农村社会结构,学术界存在较大分歧。有人认为出现了农村均值化倾向,有人认为出现了农村贫困化趋向,有人认为出现了两极分化趋向。经研究,我发现土改运动后中国农村的基本趋向,既非贫困化,也非两极分化,而是中农化。最突出的现象是大多数贫雇农上升为新中农,农村普遍出现了中农化趋向;农村社会结构从“下边大上边小”的“宝塔式”结构,转为“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形”结构。下面我将向大家详细介绍。“宝塔式”是土改运动前的农村社会结构,包括贫雇农、中农、富农和地主,其比重是贫雇农占70%以上,地主富农占10%以下,呈现出“下边大上边小”的结构。“纺锤形”指的是土改运动后,地主消灭,贫雇农和富农减少,70%是中农或新中农,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结构。新中农是相对于土改前的旧中农(或称老中农)而言的,主要是土改后由原来的贫雇农经济地位上升而出现的。新中农的出现,是土地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土改运动的显著成绩。新中农的崛起,改变了土改前的农村社会结构,导致农村普遍中农化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