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70635759这为中国特色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指明了根本方向。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体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当中。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是中国历史发展光辉灿烂的四十年,是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奋进的四十年。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是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事件,是值得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四十年。这四十年,中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奇迹;这四十年,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主体。
从财政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改革充分体现了“民本”思想,坚持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财政改革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各层次需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解人民群众面临的各类公共风险作为改革的出发点。例如,四十年前,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我国面临“文化大革命”带来的严重局面。中国面临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当时最大的问题是“短缺”,包括物质经济的“短缺”和各方面的“短缺”。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通过改革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这种背景下,财政改革成为经济改革的突破口。财政“放权让利”,一方面,通过扩大地方配置资源的权力,调动各级地方政府的积极性,释放创新空间;另一方面,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促进多元化市场主体形成。再如,二十年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社会主体和城乡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生产要素、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原有的财政体制难以适应新的所有制关系和社会变革的要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财政改革大力度推进,改革重点转向财政支出领域,通过财政改革推动社会改革。在这一时期正式提出了加快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目标任务,强调财政要突出公共性、公平性、公益性和法治性。财政改革坚持“以民为本”,着力化解面临的各种公共风险,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不同发展阶段的不确定性和公共风险是不一样的,财政要解决的问题、应对的风险也不一样,这些因素推动了财政的改革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