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2010~2020年我国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作者:
杨苏丽 李永健
出版日期:
2021年9月
报告页数:
20页
报告大小:
1.55 MB
报告字数:
15677字
所属图书:
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1)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梳理了中外青少年社会化研究的脉络,借助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发布的《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中2010~2020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了互联网对我国青少年社会化在认知、行为及情感影响方面的基本情况、趋势特征,并阐释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分析发现:父母对青少年上网的态度更加包容、青少年上网行为具有娱乐游戏占据主流、网络流行语渗透日常生活、“熟人社交”、“观察式”社会参与和自我表达的特征,上网为青少年带来更便捷的需求获取的同时,也面临着其他社会活动的时间被大量挤占的问题。互联网已全面渗透青少年群体,青少年网络行为有较好的自我认知和管理,但互联网广告泛滥、法律意识淡薄、“青少年模式”使用率不高、上网时间长和身体素质降低等现象对青少年社会化可能造成负面影响。监护人、学校、社会应多方联合,为青少年社会化提供净朗的网络空间。

关键词:

互联网社会化青少年

作者简介:

杨苏丽:杨苏丽,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李永健:理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学、媒介与青少年。

文章目录
·媒介与青少年社会化研究
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化影响的基本情况
  • 1.父母态度:趋向合理引导与理解包容
  • 2.上网目的:娱乐游戏仍占主流
  • 3.网络流行语日渐融入现实生活
  • 4.“熟人社交”“观察式”社会参与和自我表达
  • 5.上网的影响:更便捷的需求获取与被挤占的时间
  • 6.青少年网络行为有较好的自我认知和管理
  • 7.网络与现实“交相辉映”
  • 8.从“他律”到“自律”,不再被技术操控的青少年
互联网时代青少年社会化
  • (一)互联网广告过度泛滥
  • (二)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
  • (三)网络使用及信息传播法律意识淡薄
  • (四)网络素养教育缺失
  • (五)青少年上网时间过长影响身体素质
对策及建议
  • (一)正视互联网与青少年社会化
  • (二)多方联合,净化青少年社会化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