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四个自信与中国包容性发展

作者:
李钢
出版日期:
2021年8月
报告页数:
17页
报告大小:
1.36 MB
报告字数:
14104字
所属图书:
中国精准扶贫经验的理论阐释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了绝对贫困;14亿人口的大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值得骄傲的,是人类包容性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本文试图从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方面分析中国能消除绝对贫困、初步实现包容性发展的原因。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的发展理念具有包容性增长的根本特征,也是中国能够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原因;但理念的践行不仅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而且必须有合适的理论作为指引,正是由于指导中国实践的理论与体制的不断自我扬弃,中国70年的经济实践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功,也正是由于经济70年的巨大发展,人均GDP增长了近70倍,中国的包容性发展才能具备坚实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我国挖掘综合国力潜力,使中国的包容性发展理念得以落实。前三者都是从宏观层面来谈,中国文化更加注重从微观层面激发扶贫者与帮扶者的内在动力,是在个体层面促成中国包容性发展实现的原因。
关键词:

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包容性发展制度自信道路自信

作者简介:

李钢:祖籍贵州省思南县,1973年生于内蒙古包头市,1996年毕业于天津大学,2005年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目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经济学人》编辑部主任。在《中国工业经济》《经济学季刊》《经济学动态》《财贸经济》等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2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收录转载,中文论文H指数为17,论文及著作总被引用量超1000余次,收录在Econlit中的论文10余篇。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软科学重点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大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级及省部级奖励。

文章目录
·中国发展道路具有包容性发展的特征
·发展理论决定中国包容性增长的可能性
·中国社会制度保证以人为本的实现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激发了自我发展的动力
·总结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