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浅淡传统技艺类“非遗”生产性保护

作者:
胡小银 王平
出版日期:
2017年12月
报告页数:
9页
报告大小:
1.14 MB
报告字数:
7878字
所属图书:
中国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观察报告(2017~2018)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传统技艺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是各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丰富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而随着社会发展环境变迁、人们审美价值观的改变、传承人老龄化、产品销路窄生存难等诸多问题的产生,传统技艺一度走向衰微,有些甚至濒临灭绝。近年来“生产性保护”这一理念的提出,为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各地在积极探索实践生产性保护过程中,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矛盾。本文对鄂西北传统技艺类“非遗”生产性保护进行田野调查,揭示其生存状况和面临的问题,探讨传统技艺的生存发展之路。

关键词:

生产性保护传统技艺“非遗”

作者简介:

胡小银:十堰市群众艺术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文化

王平:十堰市群众艺术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群众文化。

文章目录
·问题的提出
·成效与经验
问题与矛盾
  • (一)生产性保护的真实性、整体性问题
  • (二)生产性保护与产业化的问题
  • (三)传承人老龄化、资金投入匮乏、市场销路难等问题
探讨与思考
  • (一)生产性保护中把握“真实性与整体性”原则
  • (二)生产性保护背景下,对传统技艺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