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内容
-
2019年06月
出版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科技革命都会推动整个文化领域的重大变革。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数字信息技术和平台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化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变革期,传统类型技术环境下建立起来的文化体制和文化生态环境已经无法完全适应和包容数字信息技术环境对文化行业的“变轨”发展要求,基于数字信息技术环境的新兴文化行业的成长和对社会文化消费的主导,推动了传统文化业态的边缘化进程,传统文化行业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不断深入、新兴文化业态和行业组织的快速成长,文化行业正在进入一个行业整体性创新的历史阶段,“文化创新”基本概括了这一时代特征,建立完善国家文化创新体系,也成为数字信息技术对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性要求。建议国家相关部门从战略层面扶持建立文化领域综合性技术平台,建立文化与科技整合的政策保障系统和激励机制。
-
2019年06月
出版
文化创新就是指人们的文化观念,文化的表现内容、表现形式及表达和传播方式,文化的保障制度,文化的支撑技术与载体的改进、革新和发展。加快推进文化创新立法就是将文化创新的时代诉求通过法律文本的形式确定下来,进而引导、保障和促进文化创新实践。当前,推进文化创新立法的关键在于研究出台文化创新基础法,及时总结既有的立法理论与实践经验和制度资源。
-
2018年06月
出版
进入21世纪20年代,由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和机器学习技术等构成的数字信息技术革命在加速改变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的文化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数字信息技术全面渗透到文化生产结构和文化消费结构中,一方面,正在加速改变文化领域的生产形态和分配形态,导致文化领域深层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正在加速形成的以手机为载体的居民文化信息和文化娱乐消费习惯,导致了文化组织方式即表层结构的深刻变化。文化领域里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衔接与相互强化,形成了推动文化行业既有生产、分配和消费形态的迭代进化的强大动力,对中央与地方政府提出了数字信息技术下优化文化行业治理的重大命题。这就要求从国家宏观层面上,将信息技术作为效率手段的思维转变为大系统结构思维,同时要区分传统型、混合型、技术主导型三种基本文化业态,建立文化领域的分类管理策略。
-
2018年06月
出版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文化领域进入一个文化与科技加速融合的过程。文化科技融合对我国文化行业改革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从国家政策层面必须要对这一进程进行评估,以确立政策基准。研究显示,历史纵向的单维度评估模式难以包容文化科技融合的特征,对我国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进程进行评价,必须借助于历史纵轴和中外比较横轴所构成的双维坐标体系。当前,我国文化与科技融合虽然在新型文化业态、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在核心技术的创新、研发,还是在政策设计、制度保障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文化科技管理制度创新,强化文化与科技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无论是对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还是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2019年06月
出版
本文针对楚文化保护与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楚文化核心价值研究提出楚文化符号系统框架,并进而提出楚文化数字资源元数据标准,在此基础上,研究并验证多技术集成的楚文化数字化保护与展示传播技术方法体系,其相应成果为数字时代我国区域特色文化及其遗产的保护与传播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技术方法参考和支撑,对我国传统文化及相关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
2020年12月
出版
技术创新特别是数字信息技术的创新在文化行业的大规模应用,推动了中国文化市场的消费结构变化,从而引发了整个国家文化行业的结构升级。从表面上看,文化行业的结构性变化,是受到社会消费需求的成长和消费结构升级的牵引,但从实质上看,主要还是受到技术进步的强烈作用,是数字信息技术对文化领域的全面渗透和渐进改造积累的结果,数字信息技术革命引领“十四五”中国文化行业进入结构性变革的转折点。在文化消费和文化生产的大变革时期,文化消费的快速升级和迭代,也使文化行业的变革从消费领域进入了供给领域,文化产业生态得以重塑。数字信息技术带来了文化行业变革背后的深刻技术力量,中国的文化行业也必须顺应数字信息技术创新的趋势,完成行业的转型升级。
-
2017年12月
出版
2016年以来,我国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核心目标,制定出台了多种公共文化政策法规和建设规划,重点突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法制化构建、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确定“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等内容。对实验基地的观察表明,实验基地公共文化机构受国家文化政策的导向和激励效应较其他机构更为明显,实验基地公共文化机构服务能力的提升快于其他机构,群众文化参与积极性有所提高,免费开放资金落实基本到位;与此同时,存在部分公共文化机构财政投入边际效益递减、地区间投入不均衡、文化产品格式化供给模式与居民自主选择型文化消费模型不相适应等问题。建议建立、完善供给侧制度端的政策法规体系,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政策的贯彻落实,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共建,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优化财政投入理念和方式,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加强公共文化政策效应评估,探索建立新型评价机制与评价体系。
-
2020年12月
出版
基于武汉大学课题组的观测数据,本文对2015年以来国家扩大文化消费试点政策的成效做了总结归纳,发现文化消费在扩大内需、助推文旅融合、促进文化供给侧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对激发文旅消费潜力、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
2015年07月
出版
建立现代文化治理体系是我国社会基础结构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的结构性变迁对文化行业的要求。文化管制体系是与计划体制联系在一起的制度系统,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起点,现代文化治理体系对文化管制系统的替代,体现了当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趋势,构成了当前文化政策设计的逻辑起点。近年来我国文化法律和文化政策的创新,推动了传统文化事业体系、传统文化市场体系和政府文化管制系统的革新发展,并重新设定了当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