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互联网+”时代“非遗”保护的革新——以乐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夹江竹麻号子”为例

作者:
张蓝尹 孙晓枫
出版日期:
2017年12月
报告页数:
12页
报告大小:
1.46 MB
报告字数:
8860字
所属图书:
中国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观察报告(2017~2018)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不可重复的历史遗存和文化记忆,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我国民间音乐主要采用口耳相传的方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自然传播,但其传播范围较小,且在传播中容易发生变异。数字化的出现,改变了传统传播方式,也扩大了民间音乐的传播范围,对民间音乐的传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依附在传统手工环节中的诸如乐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夹江竹麻号子”这类的音乐类型正在面临因失去生存载体而消失的境遇,本文仅就“夹江竹麻号子”的现状和解决方法做一浅论。

关键词:

数字化传承音像“夹江竹麻号子”

作者简介:

张蓝尹:乐山市文化馆信息部助理馆员。

孙晓枫:乐山市文化馆信息部助理馆员。

文章目录
始于唐的“夹江竹麻号子”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传承价值
  • (一)衍生于手工造纸环节中的劳动号子
  • (二)“一领众合”独具浓郁的川西地方特色
  • (三)见证千百年来夹江的繁盛与变迁
濒临消失的“夹江竹麻号子”
  • (一)落后的保护手段
  • (二)现有资料陈旧、损坏
  • (三)资源过于分散
  • (四)文化影响扩张力弱
数字化时代“夹江竹麻号子”保护的革新
  • (一)影视化手段记录,还原最真实场景
  • (二)紧跟时代,采用最新存储技术
  • (三)建立“非遗”文化资源数据库,促进资源共享与融合
  • (四)发展文创产业,努力扩大文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