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汉民族服饰文化复兴的实证研究

作者:
周裕兰 ZhouYulan
出版日期:
2021年6月
报告页数:
14页
报告大小:
1.71 MB
报告字数:
11507字
所属图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第三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采用文献查阅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有关申遗和汉民族服饰活动发展的资料,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实证分析。目前,汉民族服饰群体的组织机构建设不够完善,汉民族服饰文化的群众影响力不足,汉民族服饰尚不具备申遗条件。通过对文化局非遗处相关人员以及有关专家学者的访谈,我们认为首先应该加强汉民族服饰群体的组织建设,只有使其成为一个能够引领文化持续传播下去的可靠组织,才能通过各种手段提高汉民族服饰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才能成功地将汉民族服饰文化申请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才能凭借国家的扶植政策更好地保护、传承、发展汉民族服饰文化,使其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熠熠生辉。

关键词:

成都非物质遗产汉民族服饰

作者简介:

周裕兰:周裕兰,女,1980年生,江西吉安人。四川民族学院川滇藏青服饰文化研究中心讲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和艺术设计。

ZhouYulan:

文章目录
·导言
·文献综述
实证分析
  • (一)样本与数据
  • (二)资料分析
  • (三)有利于促使群众选择汉民族服饰的动因分析
  • (四)小结
汉民族服饰申遗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汉民族服饰及其相关活动在民间知晓范围不够广泛,并且知晓者中,绝大部分对汉民族服饰活动的意义了解甚微,甚至产生误解
  • (二)民间汉民族服饰活动深度较浅薄,礼仪修养、精神道德等文化内涵体现较弱,并且缺乏宣传与群众互动
  • (三)民间汉民族服饰商家缺乏规范,存在很多不合体制的汉民族服饰,误导大众对汉民族服饰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民族服饰文化知识的深化、普及
  • (四)大部分人对申遗有所了解,但是对其意义认识不深入
  • (五)汉民族服饰的申遗,没有得到大众深层次的认同,仅停留在表面的“新闻似的”关注
  • (六)民间汉民族服饰活动资金募集渠道有限,物资极为缺乏,且资金来源不稳定
  • (七)民间致力于汉民族服饰复兴活动人士,对汉民族服饰申遗必要性、申遗意义、申遗程序缺乏关注,宣传建设力度不足
  • (八)结论
对策建议
  • (一)加强汉民族服饰活动的民众参与度
  • (二)增加资金募集渠道,扩大活动规模与影响力
  • (三)汉民族服饰组织实体化,各地汉民族服饰组织间加强合作交流
  • (四)汉民族服饰组织与高校社团联系,在高校内进行相关文化讲座,同时积极邀请高校学生参与汉民族服饰活动
  • (五)汉民族服饰组织充当汉民族服饰商家与国内外一些孔子学校的桥梁,向其学生宣传、出售汉民族服饰
  • (六)汉民族服饰组织联合汉民族服饰商家或相关学者,积极将汉民族服饰依次申报为市级、省级、国家级等级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