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胡适撰文检讨中国民族自救运动的失败,集中表达了这样一层意思:中国这六七十年之所以一事无成,一切工作都成虚掷而不能永久,只是因为“我们把六七十年的光阴抛掷在寻求一个社会重心而终不可得”。在其看来,帝制时代的重心当在帝室,但经过太平天国其早已失去政治重心的资格。自此以后,无论是“中兴”将相、戊戌维新领袖还是后来的国民党,都曾努力造成新的社会重心,然往往只一二年或三五年,又渐渐失去担纲社会重心的资格了。胡适:《惨痛的回忆与反省》,《独立评论》第18号,1932年9月18日,第11页。注意到此一问题,非自胡适始,章太炎1918年在一次演讲中对民国成立以来“中坚主干”之虚位也曾阐述其看法:“六七年来所见国中人物,皆暴起一时,小成即堕”,“一国人物,未有可保五年之人,而中坚主干之位遂虚矣”。太炎心目中能成伟大人物的乃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辈,“今世果有如曾、胡、左者,则人自依倚以为主干,就不能然,但得张之洞辈,亦可保任数岁,赖以支持。而偏观近世人物,如此数君者无有也”。章太炎:《在四川学界之演说》(1918年春讲于重庆),《章太炎全集·演讲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第269—270页。研究者也注意到近代中国失去重心的这一现象。罗志田:《失去重心的近代中国:清末民初思想权势与社会权势的转移及其互动关系》,《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思想》,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8,第149—1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