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东南互保格局是怎样被破解的?——光宣之际南北关系转变的一个表现

作者:
韩策 HanCe
出版日期:
2022年3月
报告页数:
9页
报告大小:
1.53 MB
报告字数:
8216字
所属图书:
近代史学刊(第26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甲午战争前的近三十年,清朝国内局势大体稳定。除国际因素外,这主要是湘系、淮系、清流士大夫及满人统治集团四大势力支柱和平衡的结果。其中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领导的淮系主导洋务运动,掌国防、办外交,势力尤大,北洋淮系也是政局的重心所在。但甲午战败,淮系迅速衰落;清流势力也在甲午至戊戌日趋激进的变法运动中受到摧残分化。故戊戌至庚子期间,一方面,朝内及北方的满人势力颇见膨胀;另一方面,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刘坤一领导的湘系,地位相对凸显,所以有力量在戊戌、己亥之际抵制废立之谋。迨庚子事变,刘坤一更领导东南半壁发起“东南互保”,成为时局的重心所在。此段论述是在石泉论断基础上修改补充而成的。参见石泉《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三联书店,1997,第273页。然而,“好景不长”,此一东南互保的格局几年后就被破解。除湘系老化的因素外,这主要是辛丑回銮后清廷集权政策和袁世凯的北洋势力强势南下的结果。该历史进程反映了清季权力格局和南北关系的转变,其深远影响一直持续到北洋政府时期。

关键词:

作者简介:

韩策:

HanCe:

文章目录
·辛丑回銮前后清廷裁抑东南湘系势力
·向盛宣怀收权与“北洋下南洋”的发轫
·“北洋下南洋”的推进与南北关系的转变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