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腐败容忍度研究:进展特征、理论成果及前景展望

作者:
王龙 李慧杰 WangLong LiHuijie
出版日期:
2021年10月
报告页数:
25页
报告大小:
1.41 MB
报告字数:
24012字
所属图书:
廉政学研究 2021年第1辑(总第7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微腐败”整治成为党的十九大后的重点工作,基于“微腐败”与社会公众关联密切的特性,如何动员社会公众参与反腐败工作将成为必然趋势。腐败容忍度研究能够有助于了解社会公众如何看待腐败,哪些因素影响了社会公众对待腐败的态度,以及何种机制在社会公众对待腐败态度的稳定性或变化性中发生作用。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有助于从综合审视中找到现有研究中的不足之处,有助于在比较中重新挖掘问题意识,同时有助于反思我国当前自下而上的腐败防治政策。国外腐败容忍度研究的突出特征在于概念内涵的拓展、视角的多元、方法的多样以及扎实的理论基础,所取得的成果也在由单因素分析逐渐向机制探讨路径迈进。相较而言,中国腐败容忍度研究较为滞后,但近几年正在逐渐与国际接轨。本文提出了今后腐败容忍度发展方向、新的研究议题以及政策启示。

关键词:

腐败公民腐败“零容忍”腐败容忍度

作者简介:

王龙:王龙,1992年生,江西吉安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基层腐败治理研究。

李慧杰:李慧杰,1986年生,吉林长春人,博士,吉林大学行政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国际反腐败合作研究。

WangLong:

LiHuijie:

文章目录
国外腐败容忍度研究进展特征
  • (一)概念内涵的扩展
  • (二)多元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 (三)扎实的理论基础
·国外腐败容忍度研究成果的整体审视
国内腐败容忍度研究现状
  • (一)腐败“零容忍”研究
  • (二)腐败容忍度研究
腐败容忍度研究的进一步思考
  • (一)概念的膨胀化趋势
  • (二)过分倚重定量研究
  • (三)理论的创新性与恰适性问题
  • (四)学科融合尚不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