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佛教“禅”“讲”“教”三种形式皆已衰微,“禅”重顿悟,“讲”重说法,“教”重参拜祈祷和法事。但研究佛教文化的人却渐渐增多。居士有杨仁山、欧阳竞无、吕澂、熊十力等人,熊十力原为欧阳竞无的弟子,蔡元培原拟请吕澂来北京大学任教,欧阳不放人,熊得此机缘来北大,后由佛入儒,创“新唯识论”,并与吕澂针对佛教根本教义进行论战。吕主张“性寂说”,熊主张“性觉说”。僧伽则有太虚、印光、谛闲、月霞、法忍、古月、虚云虚云是禅宗的代表人物,主持南华、云门等道场,宣讲禅学,力图保持该宗的影响力。等人,都对佛学有研究阐释。特别是清末敦煌千佛洞魏晋至宋佛经写本的发现,给了佛教文化新生命,海内外学者对此宝贵史料非常重视,纷纷加以研究利用。胡适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对佛教文化,特别是“禅宗”进行了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