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协和的“在地化”与“本土化”——以胡适、顾临为中心(1921—1937)

作者:
胡成
出版日期:
2021年12月
报告页数:
22页
报告大小:
2.29 MB
报告字数:
23320字
所属图书:
胡适与中国新文化:史事与诠释(全2册)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1990年代出现的“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即“全球化”(globalization)与“在地化”(localization)的组合,已是当下跨国史、全球史研究中一个耳熟能详的学术新概念。与“在地化”相关的,还有一个“本土化”(indigenous)的概念。虽则,这两个概念被一些学者交替使用,但从学理角度来看,二者之间还是有微妙及关键性的差异,前者强调全球化(跨国)的在地进入,后者则多关注本土的自主与自立。汪琪编著《迈向第二代本土研究:社会科学本土化转机与危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14,第14—17页。这就像自1492年新航路开辟之后,原产于美洲的土豆、玉米、辣椒、西红柿等,在全球化进程中除得益于西班牙、葡萄牙远洋船队引入的“在地化”之外,还有诸多各地、各国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本土化”的适应变革。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郑明萱译,中信出版社,2018,第133—171页。

关键词:

作者简介:

胡成:胡成,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文章目录
·胡适与顾临的良好私交及对协和发展的建议
·当选董事、注册登记及为北大争取经费
·学术共同体及对现代精深研究的极力推崇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