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中国中心观”:特点、思潮与内在张力

作者:
林同奇
出版日期:
2017年7月
报告页数:
36页
报告大小:
1 MB
报告字数:
25500字
所属图书:
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战后美国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在七十年代前受费正清(John K.Fairbank)与列文森(Joseph R.Levenson)等人影响,认为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循环往复,缺乏内部动力突破传统框架,只有经过19世纪中叶西方冲击之后,才发生剧变,向近代社会演变。但美国史学界经过1964~1974年越南战争至水门事件风雷岁月之震动,部分学者对美国与西方文明的精神价值发生根本动摇,对西方“近代”历史发展的整个道路与方向产生怀疑,从而对上述美国研究中国近代史中以西方为出发点之模式提出挑战,倡导以中国为出发点,深入精密地探索中国社会内部的变化动力与形态结构,并力主进行多科性协作研究。这一史学界动向,柯文称之为“中国中心观”(China-centered approach,或译为中国中心取向)。它实际上反映了美国七十年代以来研究亚、非、中近东及其他非西方社会的总趋势,即力求摆脱“殖民地史”的框架,从社会内部按照这些社会自身的观点探索其历史进展,反对把非西方社会的历史视为西方历史的延续。与此动向同时崛起的另一动向,是力图以帝国主义这一历史范畴作为探索1949年前全部中国近代史的主线。这两种七十年代兴起的潮流同时对流行于五十年代与六十年代以费正清、列文森为代表的模式提出挑战,但彼此又相互批评,形成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纵横交错的局面。在目前美国史学界中前一种趋势有逐步扩展之势,而柯文此书则是美国史学界第一次对此趋势做出明确详细的描述,也是对三十五年来美国研究中国近代史几种主要模式进行批判性总结的第一部著作。A.A.Wilson et al.,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Chinese Studies (New York:Praeger,1982)一书,其性质与柯著有类似之处,但侧重当代中国的研究,其主旨是探讨多科性研究方法的应用。因系论文汇编,不论在内容的全面性与系统性上都远不及柯著。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林同奇:林同奇 1923年生于北京。1941年入重庆中央大学化工系,两年后转入重庆北碚复旦大学历史系,194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起先后在香山、北京西郊、张家口和洛阳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任教,长达35年之久。1984年赴美,先后在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哈佛大学东亚系和哈佛燕京学社任研究员(Associate)直至2015年7月去世。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与美国学术思想。发表中英文论文约40余篇,译著数本,专著代表作为《林同奇文集:人文寻求录——当代中美著名学者思想辨析》。

文章目录
·三种西方中心模式与中国中心观
·批判的锋芒与对历史独特性的追求
·动态观点
·历史描绘的精细化
·“内部取向”(internal approach)
·作为个人直接经验的历史
·移情(empathy)方法的使用
·对理论框架的戒心
·历史真相终究无法探知
·折衷主义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