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领域内,范式反思始终是学科发展与知识积累的基本动力。1949年后学科层面对日丹诺夫范式的引入,体现了以更具“科学性”的方式阐释传统的新尝试。该范式包含的教条主义因素,在1957年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反思中成为关注中心,反思中的问题意识,如中西哲学关系、中国哲学遗产的继承与如何克服“两军对垒”对于中国思想传统的简单化处理等,均在其后发挥长久的影响。同时期亦产生了大量重要学术成果,无论通史的写作还是对具体人物和典籍的研究,均出现了新的观点与思路,客观上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但随后范式反思陷入长期停滞,相应的具体研究也开始偏离知识积累的方向,而中国哲学史学科需待1978年新一轮的范式反思促动而再出发。上述情形,恰从一个侧面显示了百年来学科发展历程的连续性。
范式中国哲学科学性
匡钊:匡钊,1975年生,甘肃兰州人,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从事先秦哲学研究。
Kuang,Zhao:Assistant Professor Institute of Philosophy,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