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集体主义的历史构象

作者:
出版日期:
2018年10月
报告页数:
71页
报告大小:
1.49 MB
报告字数:
64328字
所属图书:
论集体主义的历史谱系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集体主义作为传统儒家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无论在庶民百姓的生活领域还是在臣子君王的政治领域都是一以贯之的重要主题。对庶民百姓来说,生存的保障是其基本欲求,对臣子君王而言,天下的安定是其热切期望,而这一双向进路的推进则从根本上依托于“家-国-天下”治道设计。那么,在这治道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追问三大问题:一是传统社会究竟是如何建构人我关系的;二是在某一人我关系中传统社会又是如何处理公私冲突的;三是在强调家国利益的同时,传统社会又是如何对待个体问题的。厘清这三大问题对于集体主义的历史构象能够有个整体和清晰的把握。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
第一节 人我关系何以建构?——基于仁-礼特质展开
  • “个体自我”的求“利”自然本性及其限度
  • “个体自我”向“集体自我”的道德转向:“仁-礼”的公共性特质
  • “我”与家庭及其“人-我”关系的亲缘建构
  • “我”与国家及其“人-我”关系的责任诉求
  • “我”与天下及其“人-我”关系的意义提升
第二节 公私冲突何以辩正?——基于忠孝两难分析
  • “公”与“私”的“事实”和“价值”之意涵
  • “崇公抑私”、“崇公兼私”抑或“崇公重私”
  • “忠孝两难”情境中的“公-私”冲突之辨
第三节 传统社会忽视个体利益吗?——基于边际视角辩护
  • “个体利益”的“重视”抑或“忽视”
  • “个体利益”之“重视”的边际证成
  • 边际效应的证成力溯因及其主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