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化?学界一般借鉴黑格尔对“教化”的阐释来加以说明。黑格尔指出:“教化就是自然存在的异化。”〔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97,第42页。也就是说,人不能仅仅活在自我的自然世界中,而应该通过异化成为精神普遍性的本质存在。换言之,每个人都应该实现由个体人向社会人的精神转变,这一转变不是纯粹的知识灌输与教育,而是德性、善性的伦理普遍性内化。实际上,孟子也早已指出:“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从中可得知,孟子认为“善”是人的本性,人应该通过“化”的过程,以求放心的方式将仁-义-礼-智等善性内化于心,实现个体人格的伦理型转化,这就是教化。一般来说,任何价值观的内化与认同本质上都取决于对象性的教化过程。集体主义作为中国古代伦理型政治结构形态下的主流价值观,其要内化于民众心中并服务于封建宗法专制政权建设,离不开教化方式的推动作用,如董仲舒曰:“教,政之本也。”《春秋繁露·精华》。那么,集体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其究竟是通过什么样的教化方式作用而在人们内心不断得到内化与认同的呢?如果从儒家文化的宏观视域看,笔者以为,可以从儒教与儒学两个层面展开探讨,如有曰:“儒学与儒教具有共同的母体渊源,均从西周宗教文化中发展而来,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是一次价值观信仰上的危机,这一时期儒学的诞生,表明单一宗教形态的宗法集体主义价值观已经无法实现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依靠世俗教育和神道设教两个轮子共同推动这一价值观在中华民族成员中的认同、内化。”陈云:《儒家宗法集体主义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云南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所以,以下紧紧围绕儒教信仰与儒学教育这两个轮子的推动作用来探讨集体主义的传统教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