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主义”的文化论争,实际上是“五四”以后的理论反思阶段,是新文化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阵营分化的必然结果。胡适与蓝志先、胡适与李大钊的论争,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文化启蒙之“赛先生”启蒙所遇到的现代化选择困境。“问题与主义”论争分为前期的学术论争,后期的实践论争两部分。在论争的过程中,胡适形成了“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新文化方针。主张实行渐进主义的政治改良道路,以实现“问题与主义”之问题的最终解决。新文化运动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如饥似渴地向西方寻求真理,搬取新的思想武器。各种新思想像潮水般涌进中国,改变了中国思想界的面貌。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扩大了影响,并开始与中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推动了中国社会革命高潮的到来。于是,原来建立在民主自由思想基础上的、以《新青年》团体为中心的新文化统一阵线,开始发生分化。1919年7月,胡适撰文《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探讨“问题与主义”之争,这是新文化统一阵线分化的一个标志,也可以说是胡适“和马克思主义者冲突的第一个回合”。胡适:《胡适口述自传》,《胡适全集》第18卷,第355页。胡适本来是一个热心政治的人。在康奈尔大学读书时,他三分之一的学时选的是政治、经济课程,表现出对美国政治制度的强烈兴趣。而且他也非常关注国内和国际形势,曾为中国的民主共和政治辩护。然而1917年回国时,他已被“逼上梁山”,走上了文学革命的道路。他“打定20年不谈政治的决心,要想在思想文艺上替中国政治建筑个革新基础”。胡适:《我的歧路》,《胡适全集》第2卷,第467页。在这场被胡适称之为“现代的中国文艺复兴”的运动中,西方的各种学说与思潮纷至沓来、涌入中国,“无政府主义者便介绍西洋的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者则介绍欧洲的社会主义思潮;德国留学的哲学家们则介绍康德、黑格尔、斐斯特等一流的德国思想家……”葛懋春等编《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第181页。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五四”时期仅介绍和宣扬“无政府主义”的书刊就达70多种,再加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日耳曼意识形态,盎格鲁·萨(撒)克逊思想体系和法兰西哲学等等的输入”葛懋春等编《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第184页。,一时间,正可谓异说杂陈、纷争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