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世的先秦诸子文献中传世文献以外,黄帝有关文献中最重要的是在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黄帝四经》。其成书年代也有可能相当早,学界有战国末期、中期、早期说等,争议不止。至于《黄帝四经》的名称本身,也有争议;参看裘锡圭《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并非〈黄帝四经〉》,《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笔者怀疑《黄帝四经》于战国早期或中期成书说,并认为《庄子》和《黄帝四经》都是相当复杂的文本,不应一概视其全文为《庄子》之前已成。无论如何,本论文的目标是通过黄帝的《咸池》进一步理解道家的音乐主张,即探讨为何《庄子·天运》作者借用黄帝形象表达道家的理想音乐,因此没有涉及音乐方面的《黄帝四经》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关于战国中期成书说,参看《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95,第35~38页。最早且最多地讨论到“黄帝”的是《庄子》见于13篇,共35处。不限于所谓黄老派的作品,而在内外杂篇的19个不同故事中均有出现:内篇中《大宗师》2处;《在宥》5处、《知北游》8处等外篇共23处;《徐无鬼》6处等杂篇共10处。。学界一般以《管子》及《吕氏春秋》作为谈黄帝的主要依据。但《管子》见于9篇,共15处。除了作为古代帝王的黄帝形象以外,对黄帝音乐的有关记载,只有《管子·五行》的“昔黄帝以其缓急,作五声,以政五钟。”主要传述作为古代帝王的黄帝的神话,叙述内容也比较单纯。至于《吕氏春秋》见于18篇,共22处。关于黄帝做《咸池》的故事,参看《呂氏春秋·仲夏纪·古乐》。,虽然其中的黄帝形象富有戏剧性,但它对黄帝所做的音乐的看法等是在《庄子》的影响下发展而成的。众所周知,汉代以前的儒家典籍很少提到“黄帝”,例如,《尚书》不提黄帝而从尧舜开始谈上古历史,先秦儒者也“言必称尧舜”这句话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从“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礼记·中庸》)等记载可知,崇尚尧舜始于孔子,后来祖述尧舜成为儒家的特色。荀子也不例外,他不但将尧舜当成古代圣王的代表,而且逻辑上批驳了当时世俗对尧舜的批评意见。参看《荀子·正论》“世俗之为说者曰,尧舜不能教化……尧舜者,至天下之善教化者也,南面而听天下……天下之英也。”而不谈尧舜以前的传说故事。《庄子》则不同,不管内、外及杂篇都有与“黄帝”相关的富有传奇色彩的寓言故事。每个故事所描绘的黄帝形象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可以被视为是先秦道家对史前世界的种种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