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意味着舍弃父子的人伦生活而违背中华文明孝道精神,却在僧团中形成师父-弟子生活,构成师弟之道的修道伦理生活。孝道与师弟之道,既有一定的伦理,更有“互释”的现象。印度佛教戒律传统提倡“视师如父”“视徒如子”的伦理精神,同时受到印度社会思潮“视师如神”的影响,大乘佛教的经论开始提倡“视师如佛”。“视师如佛”的师徒关系是基于信仰的观念、超越性意义,和上、阿阇梨、善知识才是真正的“师”。佛教传入汉地后,佛教界人士以“师”的角色解释僧人,以“严师”的观念阐释僧众的伦理地位,以教化的“儒行”风范解释僧团生活的社会功能。这样,僧众获得进入中华伦理秩序的途径,试图回应孝道、不敬王者、不应拜俗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