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亚里士多德论三类可感对象

作者:
卢明静 LuMingjing
出版日期:
2017年12月
报告页数:
9页
报告大小:
1.67 MB
报告字数:
9224字
所属图书:
伦理与文明(第6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相较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更重视对感觉的研究,他将可感对象分为三大类:独有的可感对象、共有的可感对象和偶有的可感对象,其中前两类合称为本性意义的可感对象。独有的可感对象具有独一性和不可错性,是最严格意义上的可感对象。基于动物没有理性灵魂的理论前提,他将运动、广延等称作共有的可感对象,这类可感对象为多种感官所共有。亚里士多德对可感对象分类的说明非常简短,看似清楚明了,实则问题重重。本文试图通过解析相关文本,明确如何正确理解亚里士多德对可感对象的划分,厘清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希望有助于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感觉、感情等相关理论。

关键词:

独有的可感对象共有的可感对象偶有的可感对象

作者简介:

卢明静:卢明静(1987~),女,北京人,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古希腊伦理学。

LuMingjing:

文章目录
·问题背景
·对可感对象的划分
·三类可感对象
·对三类可感对象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