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马克思分工理论体系研究

作者:
杨慧玲 张伟
出版日期:
2014年10月
报告页数:
22页
报告大小:
0
报告字数:
20036字
所属图书:
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报告(2010~2013)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从分工经济提炼出“协作”范畴,把分工之效率源泉归结为协作创造的社会生产力,进而把人类生产当作协作网络自我演进的动态社会系统。因此,马克思的“协作”思路是对斯密“专业化”研究传统的飞跃。二是将分工作为政治经济学“一切范畴的范畴”,这既是对斯密传统的继承,更是发展:马克思历史地、具体地研究了分工,最终以协作—生产效率的互动机制为基础,建立了分工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体系,将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乃至于上层建筑融为一体。这集中体现在他对资本主义分工的精辟分析中,马克思强调资本主义分工是资本控制的分工,后来杨格正是基于“生产的资本化”而发展了分工理论。

关键词:

分工协作社会生产力协作实现形式

作者简介:

杨慧玲:

张伟:

文章目录
·分工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
分工的演进及其规律研究
  • (一)历史地分析分工的类型
  • (二)分工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
分工创造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效率的源泉
  • (一)工厂内部分工创造协作力
  • (二)构建普遍劳动协作网络的社会分工,是社会生产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它创造了劳动的社会效率。
  • (三)两类分工中劳动协作的实现形式
分工与所有制、人的异化
  • (一)分工与所有制的本质
  • (二)分工与阶级、国家
国际分工与经济全球化
  • (一)分工的国际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导下的国际贸易关系分析
  • (三)对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基本性质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