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李萍

  • 机构:
  • 简介:

    中小学一级教师,中牟外国语学校初级部校长。

  • 图书
  • 文章
  • 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报告(2010~2013)
    刘灿 主编 ; 盖凯程李萍 副主编 2014年10月出版
    本书分两个部分。上篇为“近年来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进展综述”,分别从“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进展”“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新进展和主要特征”“2010~2013年我国政治经济学研究关注的主要问题”三个层面全面梳理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现状、特征、进展和趋势。下篇为“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研究成果荟萃”,分别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理论及其当代实践”“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动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史研究”四个专题收录了近年来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院相关研究人员的代表性论文。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创新的时代任务和基本路径
    2014年10月 出版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的新趋势以及中国经济改革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创新所面临的时代背景;20世纪以来西方经济学的新发展从学科竞争的角度构成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严峻挑战。这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创新必须以全新的素材、视角、思维方式和分析范式来有力地回应上述各种因素的挑战。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创新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包括理论内核的构建、研究方法的拓展、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创造性发展,旨在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和分析方法,形成一种自我吸收、不断创新和全面开放的理论体系。
  • 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流地位的嬗变:比较的视角
    2014年10月 出版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中国的主流经济学经历了从传统主流向当代主流的嬗变,主流化嬗变背后的历史逻辑是中国发展模式的变迁。传统主流的局限主要是由释读化研究倾向所带来的,表现为违背问题意识导向、混淆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无法形成逻辑一致的分析框架。当代主流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对现实问题的指导性和实践性,但它仍面临着“认同之困、体用之困、转换之困”等诸多困境。为继续加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流地位,必须处理好:(1)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形成公平的学术研究环境;(2)思想与工具的关系,形成正常的学术价值取向;(3)规范与嵌合的关系,形成科学的学术发展机制。
  • 马克思就业理论进路与我国就业促进机制构建
    2014年10月 出版
    认真研读和体认马克思的经典原著,从资本、工资、劳动与分工等四个致思向度展现马克思的就业理论进路。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业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增长再度由重工业主导,经济增长、就业及其相关方面变化的现实,提出解决当前我国就业问题,构建四大机制即资本调控机制、工资浮动机制、弹性劳动机制和全面的沟通机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阈中的城乡、市场与政府观
    2014年10月 出版
    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的视角分析了城乡分离、城乡差别的形成与资本主义城乡尖锐对立的客观经济条件及其历史根源,深刻揭示了消除城乡对立、实现城乡融合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性质及其变革的内在关联、历史过程及其发展趋势的规律性。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城乡关系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城乡融合和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市场、政府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从设想到现实,从否定到有限度的承认再到肯定,在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中修正与发展的漫长探索过程。回望和检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城乡、市场和政府问题及其关系的认识、研究的演变,为我们研究城乡统筹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及其关系提供了一个清晰而明确的方向。
  • 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新进展
    2014年10月 出版
    近30年来,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呈现出两种融合范式,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由古典向新古典演化,二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异端经济学的融合,同时,也普遍具有三个显著特征,即研究的主题转换了、研究的领域扩大了、研究者之间的联系加强了。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派主要有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马克思经济学等。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对最近数十年中在西方经济学界发展起来的新的分析工具和新的研究方法的自觉应用,以及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经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