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分析及前景展望

作者:
赵茂程 蒋建清 张晓琴 高强 杨博文
出版日期:
2025年2月
报告页数:
44页
报告大小:
1.45 MB
报告字数:
39186字
所属图书: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报告(2024~2025)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依托明确的目标指引和方法路径,牢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及需要处理好的重大关系。近年来,我国在污染防治、绿色低碳发展、生态保护修复、环境风险管控以及生态环境立法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并在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贯彻落实《生态保护补偿条例》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新时代新征程上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做出重大部署,明确提出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当统筹循环经济与生态保护、污染攻坚与联动防治、生态恢复与损害修复、外部规制与内部激励等若干重大关系,妥善解决绿色转型成本过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健全等现实问题。我国应当坚持以国家“江河战略”推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责任落实,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变化应对协同治理体系等,推进“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整体规划布局,为美丽中国建设奠定基础。

关键词:

生态文明减污降碳美丽中国建设

作者简介:

赵茂程:博士,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长期从事计算机视觉在农林工程中的应用、食品安全检测方法与装备等研究。先后主持或参加省部级以上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拥有授权专利50余件,参与编写国家标准20余部。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高校“青蓝工程”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曾获省部级教学、科技等奖励多项。现为中国林业机械协会副会长、中国林学会林业机械分会副理事长。

蒋建清:博士,南京林业大学教授。长期从事金属材料等研究。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迄今有SCI、EI收录论文百余篇,在《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理论性文章多篇。先后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20余项。拥有国家授权发明专利百余件。

张晓琴:南京林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生态学、生态文明教育、高等教育管理。主持省部级课题5项,发表论文40余篇。曾获梁希科普人物奖、梁希科普活动奖。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生态文明教育研究分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林学会林业史分会副理事长。

高强:博士,南京林业大学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农村改革试验区咨询专家。入选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主要从事农村政策分析、农业农村现代化、土地制度等研究。曾任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有6项研究成果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批示,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领导批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2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2020年度“江苏发展研究奖”一等奖,江苏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

杨博文:法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南京农业大学讲师,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南京林业大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等。

文章目录
·引言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进展
  • (一)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新的成果
  • (二)绿色低碳发展拓展广度、保持力度
  • (三)生态保护修复和监管持续加强
  • (四)生态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 (五)生态环境立法和督察执法不断强化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目标与总体布局
  • (一)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目标
  • (二)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现实挑战
  • (一)绿色转型成本过高制约地方绿色转型
  • (二)生态环境服务功能损失的司法认定困难
  • (三)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体制不完善
  • (四)新污染物监测和管理体系亟待健全
  • (五)碳排放数据造假现象频发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重大关系
  • (一)处理好循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 (二)处理好污染攻坚与联动防治的关系
  • (三)处理好生态恢复与损害修复的关系
  • (四)处理好外部规制与内部激励的关系
  • (五)处理好“双碳”目标实现与自主减排的关系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前景展望
  • (一)以国家“江河战略”推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
  • (二)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责任落实
  • (三)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变化应对协同治理体系
  • (四)完善CCER市场制度
  • (五)开展双边、多边全球气候治理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