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蒋建清

  • 机构:南京林业大学
  • 简介:

    博士,南京林业大学教授。长期从事金属材料等研究。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迄今有SCI、EI收录论文百余篇,在《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理论性文章多篇。先后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20余项。拥有国家授权发明专利百余件。

  • 图书
  • 文章
  •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报告(2024~2025)
    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 组织编写 ; 张晓琴 赵茂程 蒋建清 主编 ; 高强 高晓琴杨加猛 副主编 2025年02月出版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国家未来,关系人民福祉,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大之后,党中央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党建、强军、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并列为“十四个坚持”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升其战略地位。与此同时,“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美丽中国”相继被写进党章和宪法,逐渐成为全党意志、国家意志和全民共同行动方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战略指引。本书分为总报告、评价研究篇、绿色生产力篇、政策研究篇与实践案例篇五个部分,从多个角度对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展开研究,以期为国家和地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总报告主要从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任务目标、总体布局、现实挑战、需要处理好的重大关系及前景展望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推进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对策建议。总报告回顾了近年来我国在污染防治、绿色低碳发展、生态保护修复、环境风险管控以及生态环境立法等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同时,明确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目标,分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总结了当前面临的现实挑战,梳理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重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展望。评价研究篇主要结合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从绿色发展和自然生态高质量两个结果维度,以及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四个路径维度,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CRITIC和线性加权法对2011~2021年全国及各省(区、市)的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时空动态评价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综合指数持续上升,但各省(区、市)因其经济基础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异质性,特色生态文明综合指数差异显著;绿色发展指数和自然生态高质量指数稳定增长,部分路径指数有所波动,但各省(区、市)发展不均衡,部分指标仍存在明显短板。绿色生产力篇主要分析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价值、突出问题与实践路径,并针对当前全球两大热点问题和生态难题“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应对气候变化具有紧密的耦合关系,应充分发挥其协同效应。同时,相关专题报告还从理论与实践层面阐释“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理论逻辑,并从五个方面揭示其本质内涵,并提出实践路径;分析数字技术在环境监测、资源管理、能源优化等领域的应用情况,强调其在提高生态效率、减少资源消耗、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并指出当前数字技术应用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探讨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机理和实施路径。政策研究篇重点研究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法治保障体系,探讨现有法治体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不足,分析生态文明语境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体系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总结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演进及启示,梳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治实践,分析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现实样态、制度梗阻与完善路径。同时,对生态文明背景下国家公园的建制、国家公园立法中多元利益识别与衡平的建构路径、“以竹代塑”的市场前景与潜在问题,以及我国林草全面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现实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实践案例篇,主要通过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江苏实践,花园城市建设的首都实践以及农林高校开展生态文化育人的实践探索等具体案例,诠释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实践表明,作为大运河文化与长江文化交汇的典型城市,常州正在从探源、构建、创新三个维度协同推进长江、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协同推进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江苏样本”。在首都花园城市建设实践中,北京把花园城市建设作为包括人、城、环境、服务、治理等在内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探索形成“示范先行、规划设计、标准指引、科技助力”的有效路径。同时,南京林业大学开展的生态文化育人实践表明,构建顶层设计、教学改革、平台搭建、队伍建设、环境营造“五位一体”的生态文化建设和育人体系,将生态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育人格局,取得显著的育人效果。总体而言,本书围绕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主题,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战略方向、重点任务、政策布局等展开深入研究,并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力求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政策参考。
  •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报告(2023)
    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江苏省水土保持学会 编 ; 缪子梅 赵茂程 蒋建清 主编 ; 高强 高晓琴杨加猛 副主编 2023年05月出版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国家未来,关系人民福祉,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党建、强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等并列为“十四个坚持”,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重要战略地位。与此同时,也将“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美丽中国”写进党章和宪法,使其逐渐成为全党意志、国家意志和全民共同行动方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绘就了新蓝图。本书分为总报告、评价篇、政策布局篇、碳达峰碳中和篇与实践篇五个部分,从多个角度对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展开研究,以期为国家和地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总报告,主要从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年度进展、发展态势、重要举措、主要成效、问题与挑战等方面开展研究,提出了未来要持续积极稳妥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总报告回顾了自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实施以来,我国在减污降碳、自然资源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果。同时,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生态文明建设应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通过坚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及各自能力原则,建设性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等国际合作。评价篇,主要结合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从绿色发展、自然生态高质量2个结果维度和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4个路径维度,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共选取6类30个评价指标,并采用CRITIC和线性加权法对2011~2020年全国和各省(区、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动态评价。结果表明,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综合指数总体呈持续上升态势,但各省(区、市)受经济基础、生态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建设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从发展维度来看,两个结果维度指数平稳增长,部分路径指数处于小幅波动状态,总体趋势向好,但各省(区、市)不同维度发展不平衡,存在明显弱势维度。政策布局篇,主要聚焦若干政策专题,重点研究中国地下水开发利用与管理对策,分析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布局,探讨环境资源问题的经济根源与法律功能。同时,相关专题报告还对生态文明导向下的农林高质量发展路径及垃圾分类智能化的政策动向等进行了分析,提出要着力推动农业减量化、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森林经营能力、加强林业碳汇体系建设。政府应增强居民智能化风险感知能力、构建多元主体协作化解智能化风险机制、推进规避智能化风险政策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篇,主要分析了近年来“双碳”背景下建筑行业政策与木结构建筑发展、林业碳汇潜力与发展路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方面的内容。政策表明,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以及城市更新是建筑行业实现碳中和的主要行业发展方向。具体操作层面,可通过调整森林结构、优化林业经济结构、加强抚育管理、建立完善的碳交易市场等具体措施挖掘林业碳汇潜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而生态产品价值则要通过明确激励森林增汇、探索碳汇补偿、引入市场机制等来实现。实践篇,主要通过家居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技术集成与示范、南京老山国家森林公园情景规划研究及龙游县林业碳汇“点碳成金”等具体案例来诠释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实践表明,家居材料绿色改性与集成复合、定制家居三维数字化设计与虚拟展示等技术集成与示范,能有效满足“双碳”战略及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同时,南京老山国家森林公园2030年土地利用情景规划研究表明,协调发展情景下的用地类型空间分布结构更加科学合理。龙游县则围绕“双碳”目标,通过管理模式及理论创新,着力推进森林固碳增汇、增强森林保护稳汇、开展森林碳汇计量监测、探索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总体而言,本书围绕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主题,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现状、战略方向、重点任务、政策布局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力求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政策参考。
  •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2022年03月 出版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方向与重大战略。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就是要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严守生态红线,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法治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环境治理进程并加强国际环境合作。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重点应当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并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实施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全面落实减污降碳重点任务与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建立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抓手的市场化和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等多方面入手,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体系化、制度化、科学化。
  •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分析及前景展望
    2025年02月 出版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依托明确的目标指引和方法路径,牢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及需要处理好的重大关系。近年来,我国在污染防治、绿色低碳发展、生态保护修复、环境风险管控以及生态环境立法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并在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贯彻落实《生态保护补偿条例》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新时代新征程上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做出重大部署,明确提出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当统筹循环经济与生态保护、污染攻坚与联动防治、生态恢复与损害修复、外部规制与内部激励等若干重大关系,妥善解决绿色转型成本过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健全等现实问题。我国应当坚持以国家“江河战略”推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责任落实,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变化应对协同治理体系等,推进“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整体规划布局,为美丽中国建设奠定基础。
  • 2023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报告
    2023年05月 出版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发展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方式。生态经济立市,绿色产业富民。自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实施以来,我国在减污降碳、自然资源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领域全面系统地夯实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着眼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视角谋划发展,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从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噪声、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不断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因此,我国提出要持续积极稳妥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立破并举原则;通过坚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及各自能力原则,建设性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等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