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2020年我国构建民国时期上海数字艺术地理——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的运用研究报告

作者:
郑洁 张佩瑶 范桢 林珲 梁元生
出版日期:
2020年12月
报告页数:
17页
报告大小:
0
报告字数:
20646字
所属图书:
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0)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民国时期的上海常被视为一个具有活跃的城市文化、混合中国传统与西方审美元素的摩登社会。近二十年中国近代画史的理论取向出现了从解释艺术作品的美学特征向关注文化机构及社会环境的转变,然而,艺术家的地理分布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却从未引起学界关注。文化机构的可达性反映了使用文化设施以及参与文化组织的环境条件。如果出现了艺术家社群,则意味着一定地理范围内存在较为密集的文化交流以及共同学习的活动。本研究是第一个将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引入民国时期上海艺术家地理分布的研究。研究团队花费一年时间,遍查历史资料,收集民国时期艺术家的住址以及可能诱因,如文化设施、商业设施、公园、酒吧餐饮及娱乐设施的地址;与此同时,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团队遴选上海老地图,加以数字化,并将数据输入系统,建立数据库。研究还采用量化分析方法,测试艺术家的地理分布与空间诱因之间的关系,并建立模型。本报告重点阐述将历史地理信息技术引入民国时期艺术地理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并报告初步研究发现。

关键词:

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上海美术史上海城市史

作者简介:

郑洁: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文化管理课程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致力于文化与城市发展的政策、规划及设计。

张佩瑶:法国里昂大学地理系研究员。

范桢:范桢,澳门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

林珲:香港中文大学地理系教授。

梁元生: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

文章目录
·导言
·专题数据的收集
空间数据收集与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构建
  • (一)地理配准
  • (二)属性关系数据库
数据分析方法
  • (一)热点分析
  • (二)两步移动搜索法
  • (三)地理加权回归
·初步研究发现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