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研究数据库
首页
学科子库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党史党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新时代文化建设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专题研究
人物研究
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研究
文化理论研究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
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研究
苏联东欧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
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研究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
人的现代化研究
中国道路研究
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
高质量发展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研究
党史重要事件
党识参考
学术出版
出版动态
阅读精粹
会议资讯
学术共同体
研创人员
研究机构
登录
注册
登录
|
注册
首页
>
篇章详情
社会势力的互动与城市文化形象的形成——解读香港中环永利街的文化形象
作者:
郑洁
张回添
出版日期:
2016年1月
报告页数:
22页
报告大小:
0
报告字数:
17291字
所属图书:
上海文化发展报告(2016)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收藏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01.229-250
郑崇选
荣跃明
摘要:
香港中环永利街建成于20世纪50年代,为一普通的市民居住小区。2001~2007年,这一地块先后被土地发展公司及香港市区重建局收购,计划拆除旧里,重建新楼。2010年,以永利街为城市背景的获奖电影《岁月神偷》,唤起了民众对于永利街的保护意识,也引发了对永利街拆留方案的广泛社会探讨。本研究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出发,运用Michael Foucault关于话语权与权力的理论,分析影响永利街发展方案的四大社会势力(包括市区重建局、非营利组织、永利街居民以及媒体与艺术家),如何从各自利益出发,以不同的立场塑造永利街的文化形象。文章的论点是永利街城市文化形象的形成,这也是四大社会势力相互碰撞、抵触以及影响的结果;永利街的文化形象可从片区建筑特征、邻里温情、文艺作品的渲染、公众文化身份象征以及历史遗存的尴尬境地等层次加以解读。
关键词:
香港
重建
市区
利街
永利
作者简介:
郑洁:
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文化管理课程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致力于文化与城市发展的政策、规划及设计。
张回添:
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管理文学士课程四年级本科生。
相关报告
文化科技融合:存在之物的创造及其对生活世界的重建
西方文化产业化之殇及其扭转
绝境重生:左翼的重建与面向未来的探索
传统实践哲学前提批判与重建
以“生死问题”当代面向为视角探究“华人生死学”重建之可能
人的主体性的觉醒、变异与重建——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人的变化的一种分析
从离婚率的持续攀升论“家庭伦理道德”的重建——以烟台市牟平区为例
加强深港文化交流合作,共创全球区域文化中心
丰裕社会的贫困及其治理研究概述
20世纪初香港轮船航运业的兴起与发展
文章目录
·
永利街项目的发展历程
四方社会力量对永利街形象保护的不同行为表现及其动因
(一)政府与市区重建局
(二)永利街的居民
(三)非营利组织
(四)媒体及艺术家
·
四大社会力量之间的碰撞及互动
·
解读永利街的文化形象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