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社会势力的互动与城市文化形象的形成——解读香港中环永利街的文化形象

作者:
郑洁 张回添
出版日期:
2016年1月
报告页数:
22页
报告大小:
0
报告字数:
17291字
所属图书:
上海文化发展报告(2016)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香港中环永利街建成于20世纪50年代,为一普通的市民居住小区。2001~2007年,这一地块先后被土地发展公司及香港市区重建局收购,计划拆除旧里,重建新楼。2010年,以永利街为城市背景的获奖电影《岁月神偷》,唤起了民众对于永利街的保护意识,也引发了对永利街拆留方案的广泛社会探讨。本研究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出发,运用Michael Foucault关于话语权与权力的理论,分析影响永利街发展方案的四大社会势力(包括市区重建局、非营利组织、永利街居民以及媒体与艺术家),如何从各自利益出发,以不同的立场塑造永利街的文化形象。文章的论点是永利街城市文化形象的形成,这也是四大社会势力相互碰撞、抵触以及影响的结果;永利街的文化形象可从片区建筑特征、邻里温情、文艺作品的渲染、公众文化身份象征以及历史遗存的尴尬境地等层次加以解读。
关键词:

香港重建市区利街永利

作者简介:

郑洁: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文化管理课程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致力于文化与城市发展的政策、规划及设计。

张回添: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管理文学士课程四年级本科生。

文章目录
·永利街项目的发展历程
四方社会力量对永利街形象保护的不同行为表现及其动因
  • (一)政府与市区重建局
  • (二)永利街的居民
  • (三)非营利组织
  • (四)媒体及艺术家
·四大社会力量之间的碰撞及互动
·解读永利街的文化形象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