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新左派运动之前的转向

作者:
出版日期:
2020年5月
报告页数:
20页
报告大小:
799.3 KB
报告字数:
11355字
所属图书:
批判与反叛的纠葛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按学界流行的说法(江天骥,1981:54~83;Kellner,1984:91,151-153;马尔库塞,1989b:译序3~6),马尔库塞的思想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28年他发表第一篇论文《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也有学者主张马尔库塞的学术生涯始于他的博士论文《德国的艺术小说》(Der deutsche Künstlerroman,1922)。该文至今没有英译全文,只有导言部分的翻译,收录于Collected Papers of Herbert Marcuse,Vol.4:Art and Liberation(2007)。,到1933年加入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马尔库塞在这一阶段的工作是用黑格尔的历史本体论和辩证法以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来改造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借以批判传统哲学的抽象性与非历史性,并试图发展出一套以现实为基础、以实践为目的、涵盖历史维度的批判哲学。然而,《历史与阶级意识》的深刻影响连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面世带给马尔库塞极大的启发,促使他放弃将黑格尔和马克思融合于海德格尔的尝试,转而致力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和黑格尔的理性批判理论。加入法兰克福学派成为当时的不二选择。第二阶段从他进入研究所直至二战结束。在世界大战的背景下,该阶段的议题是披露资本主义与法西斯主义以及权威意识形态的内在联系。第三阶段是马尔库塞二战后的思想,即本书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它的内容和特点在前后文均有详述。只不过前面已经提到,马尔库塞后期思想并非一个线性发展的连续统一体,许多关键概念乃至核心观点都曾出现前后不一的情况,这显现出社会批判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效互动。一方面,不同时代的集体情绪让马尔库塞的总体基调摇摆不定,变动不居的社会情势也引导着他对当时最紧迫、最直接的现实问题的基本判断与解释;另一方面,批判理论的实践指向性要求自身不断做出调整,从而实现对这些问题的诊断把脉和参与介入。由此带来的张力和冲突也为马尔库塞思想体系本身留下充分的讨论空间和阐释余地。

关键词:

社会重建马尔库塞新左派运动社会停滞发达资本主义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
·第一节 对社会重建的希望
·第二节 对社会停滞的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