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民合作化运动与国家工业化战略——回应“意识形态偏向”

作者:
杨宇斌
出版日期:
2018年11月
报告页数:
60页
报告大小:
1.31 MB
报告字数:
42241字
所属图书:
贵贱之间——小农在市场经济中的困境及出路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章主要回应农民互助合作研究中的“意识形态偏向”。事实上,土地改革后广大农民确有互助合作的需要:小规模的个体经济很不稳定,特别是分得土地而缺少其他生产资料的贫农、中下农,仍然存在独立生产的困难;为了发展生产、兴修大中型水利、抵御自然灾害、采用农业机械和其他新技术等,为了避免重新发生借高利贷、典让、出卖土地而导致两极分化现象,也需要进一步组织起来。互助合作运动在以上方面的历史作用大致得到各界人士的认可,本章不再赘述。本章将集中阐述改革开放前农业(农民)合作化运动与国家发展战略之间的必然联系。1953年,新中国发生了3件大事:①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②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要求逐步实现工业化,以及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③对粮食、油料、棉花等主要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这3件影响深远的大事先后发生在同一年,并非偶然。笔者认为,只要解释清楚这3件事相互之间的关系,就能解释中共中央以及毛泽东为何加快农业合作化进程,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回答笔者在绪论中提到的“意识形态偏向”到底有何缺失。
关键词:

农民合作化国家工业化战略意识形态偏向

作者简介:

杨宇斌:杨宇斌 广东珠海人。中山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博士毕业,现任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主任科员。主要从事中国“三农”研究、广东改革开放以来的党史,近年关注领域为乡村振兴战略。

文章目录
第一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 围绕山西省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问题的争论
  • 互助合作组织大为发展
  • 实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探讨
第二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 统购统销与合作化的推进
  • 全力巩固还是全面发展——邓子恢与毛泽东的争论
  • 浅析毛泽东与邓子恢的分歧
  • 全国合作化后,粮食统购进一步发展
  • “一五”计划、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统购统销的密切联系
第三节 人民公社化时期
  • 人民公社在全国范围内建立
  • 在困难的逼迫下调整人民公社制度
  • “理想的人民公社”与“不完整的人民公社”
第四节 工农产品剪刀差与合作组织的中介作用
  • “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存在及反思
  • 合作组织的中介作用
  • 集体化与“小仁政”“大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