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新中国成立后满足农民三种合作需求的途径——回应“流通偏向”

作者:
杨宇斌
出版日期:
2018年11月
报告页数:
46页
报告大小:
1.31 MB
报告字数:
31415字
所属图书:
贵贱之间——小农在市场经济中的困境及出路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章回应农民互助合作研究中的“流通偏向”。20世纪80年代以前,新中国的农民与大生产、大市场、大金融之间的矛盾几乎不存在(或者说它们被农户与国家、农户与合作组织之间的矛盾掩盖了)。其原因与当时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的宏观政策有关,更与当时的一系列合作组织和国家机构有关:通过合作社、人民公社,农户间的生产合作获得了组织基础;通过供销合作社、国营粮食部门、国营商业部门(企业),农户与大市场对接的需求被替代;通过信用合作社,农村的金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被满足。必须承认的是,这些合作组织和机构在实际工作中引起了不少农民的不满,存在改进的余地。
关键词:

中国农民合作需求流通偏向

作者简介:

杨宇斌:杨宇斌 广东珠海人。中山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博士毕业,现任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主任科员。主要从事中国“三农”研究、广东改革开放以来的党史,近年关注领域为乡村振兴战略。

文章目录
第一节 提供生产合作组织基础的合作社和人民公社
  • 农业生产管理
  • 农田基本建设和维护
  • 农业技术和新品种推广
第二节 替代农户与市场对接需求的供销合作社和国营粮食、商业部门
  • 农产品的统购、派购制度
  • 供销合作社的变迁
  • 供销合作社的“供”与“销”
  • 计划经济体制的相关问题
第三节 力图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信用合作社
  • 信用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 专业银行的反复设立和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