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

作者:
崔唯航
出版日期:
2015年9月
报告页数:
11页
报告大小:
0
报告字数:
9313字
所属图书:
中国学术与话语体系建构(总论·人文科学卷)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哲学应当采取何种话语方式?这对于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哲学而言,是一个近代才出现的新问题。具体来说,对于哲学发展史上的大部分哲学家而言,这并不是一个问题。黑格尔是第一个提出并集中阐述这一问题的哲学家。他指出:“我也在力求教给哲学说德语。如果哲学一旦学会了说德语,那么那些平庸的思想就永远也难于在语言上貌似深奥了。”苗力田编译《黑格尔通信百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第202页。黑格尔之所以“教给哲学说德语”,是因为在他看来,“只有当一个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掌握了一门科学的时候,我们才能说这门科学属于这个民族了;这一点,对于哲学来说最有必要。”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78,第187页。这意味着只有让哲学说一个民族的民族语言,它才能够真正成为这个民族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

作者简介:

崔唯航:崔唯航,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文章目录
·为什么哲学必须建构自己的民族话语体系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需要建构民族话语体系
怎样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
  • (一)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根本旨趣 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变中国
  • (二)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根本路径 改造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