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研究数据库
首页
学科子库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党史党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新时代文化建设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专题研究
人物研究
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研究
文化理论研究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
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研究
苏联东欧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
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研究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
人的现代化研究
中国道路研究
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
高质量发展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研究
党史重要事件
党识参考
学术出版
出版动态
阅读精粹
会议资讯
学术共同体
研创人员
研究机构
登录
注册
登录
|
注册
首页
>
篇章详情
多维贫困与反贫困政策
作者:
唐丽霞
出版日期:
2016年12月
报告页数:
24页
报告大小:
0
报告字数:
21668字
所属图书:
中国扶贫开发政策演变(2001~2015年)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收藏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2.149-172
左常升
摘要: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也是经济学特别是发展经济学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基于对贫困内涵的不同阐释,人们对于减贫也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就减贫自身而言,它不仅是一个具有政策实践与制度安排双重含义的治理概念,而且是一个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关的一个概念。就减贫的实质而言,它至少应该具有三个层面的内涵。在经济层面上,从政策、规范化的角度发展经济、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使其能够生存下去,这是减贫的起码底线。在制度层面上,从制度安排和供给上落实社会权利,矫正对贫困人口的社会排斥或社会歧视,保证其就业、迁徙、居住、医疗和受教育等应有的权利,保障社会公正、缩小贫富差距、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减少贫困人口遭遇的社会剥夺性和避免社会排斥现象,谋求经济社会稳定、和谐与持续发展。在发展层面上,确立消除贫困的终极目标。人类的反贫困斗争历史实践表明,如果仅仅把反贫困看作对人类需求的不断满足或者是生活质量提高的实现,那么,人类永远无法实现消除贫困的目标。从本质上讲,必须把发展这一崇高的目标作为一项重要的价值原则,才能使人类共创共享社会的发展成果,最终实现消除绝对和相对意义上的贫困。依据减贫的内涵,自英国学者Booth的《伦敦东区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和Rowntree的《贫困:城镇生活研究》从维持最低生活所必需的经济资源或收入水平界定和测度贫困以来,对贫困的识别经历了从静态到动态、客观到主观、确定到模糊、一维到多维的发展过程。伴随着对于减贫的认识转变,中国的扶贫开发战略同样也经历了由单纯救济式扶贫向强调经济维度的开发式扶贫再到综合的扶贫开发转变,综合的扶贫开发政策即因循多维度贫困的理论框架,依托贫困地区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项目带动,采取整村推进、劳动力培训、产业化扶贫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增强了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特别是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为2020年实现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出了明确的工作机制和具体措施,为多维贫困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实践依据。
关键词:
中国
多维贫困
反贫困
扶贫政策
作者简介:
唐丽霞:
相关报告
法国反贫困的经验与启示
全国各省(区市)精准扶贫政策措施比较研究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制定与实施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制定与实施
精准到户?:产业精准扶贫政策评价及下一步改革思考
新河:农村危改“钉子户”签约记
新河:这个扶贫队,村民都说好——北陈海村扶贫队工作小记
中国扶贫精细化的理论支持
连片特困区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武陵山片区多维贫困与自我发展能力评价
文章目录
多维度扶贫开发的理论依据
(一)国外多维贫困理论的演变
(二)国内的多维贫困理论研究
(三)多维度贫困理论对我国扶贫政策的启示
中国多维度扶贫开发的主要政策
(一)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历史演进和主要成就
(二)中国农村开发式扶贫战略及其政策绩效评析
(三)“十三五”时期中国扶贫开发重点工作的政策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