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在差异中寻求共识: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

作者:
王志红
出版日期:
2016年12月
报告页数:
28页
报告大小:
843.95 KB
报告字数:
23582字
所属图书:
差异性社会共识理论研究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伴随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发展,哲学对世界的整体性思考逐渐转向现代哲学的二元思维。人与神、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二元对立与矛盾日益清晰,现代哲学要求确证自己的问题开始突出,并成为那个时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如自我与世界、精神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等均陷于差异性的分裂状态,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主体性成为现代的原则”,即人怎样从神的控制下解放出来,将人性、人的存在作为反思与认识的对象;怎样理解人的理性、自由、道德与法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科学关系;怎样面对从对世界的整体性猜测转向对世界的分化性、差异性、区别性理解等。
关键词:

差异马克思共识康德黑格尔

作者简介:

王志红:女,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哲学系,1995年获浙江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政治伦理学。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多项课题。在《哲学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和《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参与撰写著作9部。荣获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奖社科类优秀论文二等奖和参编著作一等奖。

文章目录
第一节 康德“理想与现实二分”的道义共识论
  • 科学与信仰二元分立的理性共识
  • 有限理性的“妥协与尊重他者”
  • 康德道义性共识的迷途与危险
第二节 黑格尔“理性与现实和解”的真理共识论
  • 哲学理性与时代现实的关系
  • 寻找“理性与现实和解”的动力
  • “实体即主体”的真理共识
第三节 马克思“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革命共识论
  • 从黑格尔思辨哲学到马克思实践哲学
  • 马克思“改造世界”的革命共识
  • 马克思“阶级对立模式”的社会批判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