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研究数据库
首页
学科子库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党史党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新时代文化建设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专题研究
人物研究
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研究
文化理论研究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
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研究
苏联东欧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
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研究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
人的现代化研究
中国道路研究
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
高质量发展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研究
党史重要事件
党识参考
学术出版
出版动态
阅读精粹
会议资讯
学术共同体
研创人员
研究机构
登录
注册
登录
|
注册
首页
>
篇章详情
危机的背后:北京政府时期中国银行与交通银行挤兑风潮
作者:
潘晓霞
出版日期:
2016年12月
报告页数:
27页
报告大小:
1.34 MB
报告字数:
26795字
所属图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14年卷)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收藏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2.137-163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摘要:
作为非常态的危机事件,挤兑发生时各种矛盾往往会集中触发,可谓观察金融体制及其实际运行的极好视角。关于两次中、交挤兑,现有研究多是单向考察停兑、挤兑的原因,如对于1916年停兑的分析,有的直接归咎于梁士诒个人,有的认为是由政治斗争引起,也有的认为缘于财政亏空;关于1921年京津挤兑的研究则少之又少,有学者以谣言为中心解释此次危机的发端。
11603857
事实上,两次挤兑风潮背后体现的是政治失控、财政窳败、银行经营财政化、社会承受力低下、币制落后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因素相互激荡,导致与政府关系密切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信用急剧下降,从而使危机迅速生成、发酵。本文试图在金融、政治、社会整体运行的视野下,通过对两次挤兑风潮缘起、过程、危机处理及结局的追索,重新审视危机过程中政治力的作用、两行的实力与具体运营,乃至银行信用及市场导向等诸多因素,以更全面地展示危机本身的复杂性及其背后的社会政治及经济金融运行实况。
关键词:
北京
民国时期
挤兑风潮
作者简介:
潘晓霞:
相关报告
《民国人物碑传集》前言
民国江苏文学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无法拒绝的继承:民国司法现代化及其留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遗产
民国时期民族复兴话语的三种形态
民国江苏文献及其保护利用研究
新农村建设的喜与忧——北京市史庄子村调查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路径及北京路径模式研究报告
围绕北京市城市副中心建设发挥机关党组织服务保障作用研究报告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案例分析:北京的经验
北京市外来务农人员调研报告
文章目录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