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创造的价值量成正比的理论:一个简史

作者:
孟捷
出版日期:
2018年3月
报告页数:
19页
报告大小:
881.03 KB
报告字数:
14379字
所属图书:
价值和积累理论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劳动生产率和单位时间创造的价值量成正比的理论(简称成正比理论),在国内已有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史,其间几代学人为这个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根据笔者掌握的材料,在国内有过四次关于成正比问题的讨论。第一次讨论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是孙连成,他的文章发表后,迅即引发了吴宣恭的争鸣。第二次讨论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涉足这一问题的,有叶航、李慧中等人;稍后,李翀、何干强等又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丰富和发展了成正比理论。2001~2002年,国内学术界围绕劳动价值论展开了一次大讨论,再度涉及成正比问题。这一时期由谷书堂引发的关于价值总量之谜的论争,是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2010年以后,又出现了围绕成正比理论的第四次讨论,其标志性事件是2010年12月在上海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系召开的成正比理论讨论会。这次会议的组织者还向与会学者分发了成正比理论历史文献的一个汇编稿,一个学派的轮廓就此变得更为清晰了。本文尝试对成正比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做一简略的梳理,对其基本观点稍加阐释。
关键词:

劳动生产率社会价值成正比理论商品价值量

作者简介:

孟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研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学方法论。先后毕业于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1995年获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职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2003年晋职为教授。2007~2011年兼任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总编辑,负责《复印报刊资料》的编辑出版工作。2017年转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曾先后在曼彻斯特大学、牛津大学、京都大学、马斯特里赫特联合国大学技术创新研究所(UNU-MERIT)任访问学者。现任全国马列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总干事、《政治经济学报》主编,以及国际知名出版物Research in Political Economy的编委。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以及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著有《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2016)、《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造性转化》(2001)等著作,并有译著《权力与货币:马克思主义的官僚理论》(曼德尔著,与李民骐合译,2000)、《理解资本主义:竞争、统制与变革》(鲍尔斯等著,与赵准、徐华合译,2010)。2007年作为丛书主编组织翻译了“演化和创新经济学译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文章目录
·成正比理论的源起:个别企业层面的成正比
·成正比与成反比
·成正比规律向其他层面的推广
·作为成正比理论之“硬核”的五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