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九一三年起的课堂笔记《讲堂录》,即有关其在杨昌济门下受教期间的最早可见的文献,以抄录屈原的《离骚》为开头。《离骚》是邓显鹤于一八二九年的《楚宝》中称之为初“振南国之风”的那首诗。毛泽东早期受世界主义思想的影响,尽管如此他后来的志向转为改造中国,但他所受的养成教育不可避免地是带有浓浓湖南先贤遗风的湖南教育。有位他年轻时的友人忆道,他和毛泽东喜欢探访湖南历史故地,一起去过屈原流放时所居之地,以及王夫之的老家村子。另一个同学忆道,船山学社一开始办演讲,“泽东同志邀请我们少数人也去听讲,他极其推崇王船山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民族意识。”毛泽东也从湖南人的角度看晚近历史,他的早期著作就以“黄兴的运动”——而非孙中山的运动——称呼促成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的反满行动。Stuart Schram’s Mao’s Road to Power(Armonk,N.Y.:M.E. Sharpe,1992)1:9,n. 1,描述了《讲堂录》。他指出屈原的《楚辞》“一直是毛毕生最爱的作品之一”。关于毛年轻时的游历,见彭大成,《湖湘文化与毛泽东》(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第84页。关于毛出席聆听船山学社演讲,见萧三,《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第42~43页。毛把辛亥革命称作“黄兴的运动”一事,见Robert Scalapino,“The Evolutionof a Young Revolutionary—Mao Zedong in 1919-1921,”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42,no. 1(November 1982):29-61。见p.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