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个人·社会·群众·党:五四前后的关联与演进

作者:
出版日期:
2010年2月
报告页数:
27页
报告大小:
1.37 MB
报告字数:
20470字
所属图书: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1933年,胡适对中国现代思想的演变,提出了以1923年为界标的“两期”说:第一期“从梁任公到《新青年》,多是侧重个人的解放”;第二期则是“集团主义(Collectivism)时代。1923年以后无论为民族主义运动或共产革命运动,皆属于这个反个人主义的倾向”。《胡适日记全编》(6),第256~257页。姑且不论思潮的演变是否因某一时间点而截然两分,胡适所提示的中国现代思想有一个从个人主义向集团主义(或集体主义)的演变大势,则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张灏认为,个人主义与群体意识相伴并存于五四人物的思想中。张灏:《时代的探索》,台北,中研院、联经出版公司,2004,第127~132页。罗志田则进一步指出,“或可将1919~1925年间看作两种倾向并存而竞争的时期。”“虽然是并存并进,毕竟‘集体’渐占上风,到‘五卅’后,‘个人’基本丧失竞争力,终不得不让位于‘集团主义’。”罗志田:《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的文化与政治》,《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4期,第140页。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
·个人、国家、社会
·社会与社会主义
·社会运动:群众与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