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吴东华

  • 机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
  • 简介:

    女,1955年生,法学博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马克思主义党的纲领中国化研究》等专著及教材10余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主持和参加国家及省部级课题研究多项。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两次,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次。

  • 图书
  • 文章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本性质研究
    吴东华 常荆莎 李敏伦2022年05月出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中国化凝结,是我国各族人民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相互交织,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处,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关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引导人们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性质,有效凝聚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是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本书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视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本性质和实践要求作出多维度论证,深刻辨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根本区别,澄清了人们对一些概念的模糊认识,其基本观点对人们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本性质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 富强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要求
    2022年05月 出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概念中,“富强”是在国家价值观层面居于首位的核心价值观。它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科学运用,也是在客观分析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基础上提出的科学价值目标。这一价值目标的提出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客观的现实依据,全面准确理解富强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 两种民主价值观的内涵、本质及发展趋势
    2022年05月 出版
    民主既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政治制度安排,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性。政治制度层面的民主概念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在阶级社会,任何一种民主政治制度都是在统治阶级的价值观指导下设计和运行的,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从来不存在超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近年来,西方国家把自己的“民主”价值观通过各种手段向全世界推销,作为衡量其他国家是否“民主”和“文明”的标准,“民主”实际已成为他们向全世界输出西方价值观和政治制度的重要理论基础和道德依据。随着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渗透的不断加强,我国一些民众误以为西方宣扬的“民主”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没有必要再区分是姓“资”还是姓“社”。因此,从理论上理清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和资本主义民主价值观的本质区别十分必要。以下将从词义演化、本质、发展趋势等方面,对两种不同民主价值观的差别进行分析。
  • 社会主义文明价值观的本质特征及践行思考
    2022年05月 出版
    “文明”是一个不断演化和发展的历史范畴,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开化与进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将“文明”与“富强”、“民主”、“和谐”一道,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基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回应,也是中国共产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精准研判。社会主义“文明”包含广义与狭义两层含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是“五位一体”广义层面的社会主义文明;与富强、民主、和谐相并列的“文明”,是特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层面的狭义社会主义文明,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结晶,主要指国民良好的道德素质与国家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代表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化价值目标,承载着社会主义国家及人民在精神文化方面的共同价值追求。
  • 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价值要求
    2022年05月 出版
    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社会理想,也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要求。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党的十八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出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作为国家层面价值目标之一的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追求的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深刻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利益诉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党的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 自由价值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比较
    2022年05月 出版
    从人类思想史的角度看,“自由”的内涵一直众说纷纭。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众多思想先驱就对自由有过论说和探讨,其观点主要关涉到自然法、人的精神自由、人人平等等思想,表现了当时人们反对专制独裁、争取参与公共事务等权利的意识觉醒。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人的自由状况与其所处的社会制度密切相关。恩格斯说:“消灭资本主义所有制,摆脱任何剥削,是个人真正自由、个人跟社会内在的有机联系以及人的一切能力和才干充分发展的基本的决定性条件。”社会主义自由的最高理想,是保障每个人都有生存和发展的自由,“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资产阶级关于“自由”的宗旨也始终是明确的,就是确立和维护能够保障资本主义利益的自由制度,即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和民主制度,以便能够保障资产阶级剥削的自由。因此,资产阶级关于自由的理论是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制定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显然,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价值观与资本主义的自由价值观具有本质区别。党的十八大将自由确定为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自由已成为国家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旗帜,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动力。但当前仍有人对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的理解存在着一些误区,把它看成是没有国家、阶级和社会制度差异的普遍性价值。如果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自由价值观相混淆,不仅将造成思想上的混乱,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应具有的凝魂聚气、强基固本之作用,而且还有可能为打着“自由”旗号干涉他国内政的西方大国提供可乘之机。因此,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自由价值观的本质区别进行深入分析,对于推进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的践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在哲学基础、主体和最终目标方面,清晰体现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以人民为主体和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三大特点。这使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与以唯心主义为基础、以资产阶级为主体、以实现资本主义国家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资本主义自由价值观有着本质的区别。
  • 论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的本质特征及践行原则
    2022年05月 出版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必须搞清楚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的性质以及与资本主义平等价值观的本质区别,如果对这个问题缺乏正确认识,就会导致在实践中迷失方向,因此深入研究这个问题,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的重要前提。
  • 社会主义公正价值观的历史溯源及超越
    2022年05月 出版
    公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价值体现,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制度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准。将公正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之一,凸显了公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意义。
  • 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观的本质逻辑
    2022年05月 出版
    把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构成要素,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的结果。深入论证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和生成逻辑,辨明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法治价值观的根本区别,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2年05月 出版
    爱国是人们对自己国家深厚感情的集中表达,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凝聚人心的重要纽带。习近平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自古以来,爱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永恒的话题。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爱国英雄、仁人志士为国献身的壮举和世代传颂的爱国诗篇。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这一精神基因经过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维系着中华儿女团结一致、不懈奋斗,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将爱国凝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它既蕴涵了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爱国情感,又赋予了爱国主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科学内涵,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它体现着中华儿女对祖国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它的底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近些年来,“爱国主义过时论”“爱国主义普世论”“爱国不等于爱社会主义”等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干扰了社会主义爱国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深刻阐释爱国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区分社会主义爱国价值观与资本主义爱国价值观,对于弘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 培育和践行敬业价值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2022年05月 出版
    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之一,是对公民的职业道德要求。社会主义追求的价值理想,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实现所有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但在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财富还没有极大丰富,还需要每个人为实现崇高的社会理想共同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因此,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时期,敬业对每个公民来说都是需要大力提倡的重要价值准则。敬业意指“专心致力于学业或工作”,即对学习和工作持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并怀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其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专心致志,精益求精,爱岗尽责,甘于奉献。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礼记·学记》中提出年轻人成长要做到“一年事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即指青年人不仅要学会书本知识,还要有敬业精神,能与人合作。朱熹认为:“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中国古代典籍中记载了许多仁人志士的敬业故事,如神农尝遍百草著成《神农本草经》,大禹治水十余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出52万字历史巨著《史记》等,不胜枚举。如今我国已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更需要继承先贤的敬业传统和精神进行艰苦的劳动和创造。社会主义敬业价值观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价值追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现代化宏伟蓝图只有通过每一个中国人的勤勉付出才能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