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常荆莎

  • 机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
  • 简介:

    女,1963年生,湖南长沙人,法学博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教育与研究工作。出版专著、译著、参撰教材等共计10余部;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或参与多项省部级、地市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

  • 图书
  • 文章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
    易又群 王晓南 常荆莎2022年04月出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最显著的组成部分之一。本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遵循历史、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重要主题,对其学科属性、理论发展沿革、体制变迁、运行规律和机制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等进行了分析。力求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讲清楚在气势恢宏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帮助读者了解中国经济体制变革轨迹与方向,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内涵和意义。本书的鲜明特色在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以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理论阐释的落脚点,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学术化。本书可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MBA及相关专业学生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也可以为关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的读者提供参考。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导论
    2022年04月 出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最显著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解决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没有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实践和理论的不断探索中,用发展的实践丰富完善理论,也用发展的理论推进实践沿着正确的方向和轨道运行。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执政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学科化的学术理论,是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成熟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只有清晰准确地回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来龙去脉、是什么、目标何在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理论才能日臻完善,才能有利于推动实践的良性前行。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范畴
    2022年04月 出版
    “研究问题,要从人们看得见、摸得到的现象出发,来研究隐藏在现象后面的本质,从而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的矛盾。”观存在的事物是理论观察分析的最基本依据,理论把认识到的客观事物先用范畴来描述和概括。列宁说过,概念、范畴是人类认识的阶梯和支撑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一系列重要范畴是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阶梯。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市场问题的探索
    2022年04月 出版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与市场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做出了理论和实践上的艰辛探索。马克思、恩格斯在其卷帙浩繁的著作中,为未来社会勾勒出了一幅蓝图。但是,他们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两者的关系持何种观点?这需要深入挖掘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相关思想的本质内核。俄国十月革命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设想,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首先发生在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列宁和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对社会主义与市场关系问题做出了富有创新性又极其曲折的探索。
  • 新中国的经济体制及其变迁
    2022年04月 出版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采用什么样的经济体制,能不能和以什么方式利用市场,市场经济体制能否和怎样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新中国在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的发展道路上,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根据不同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最急迫课题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需要,选择不同经济体制,取得了理论和实践的巨大成就。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资源
    2022年04月 出版
    理论使人清醒,使人深刻,使人坚定。没有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检验和完善的正确理论指导,人们就难以形成对客观和主观世界的科学认识,也难以科学地提高实践能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理论建构和实践发展中,运用了前人、旁人提供的理论资源。
  • 富强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要求
    2022年05月 出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概念中,“富强”是在国家价值观层面居于首位的核心价值观。它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科学运用,也是在客观分析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基础上提出的科学价值目标。这一价值目标的提出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客观的现实依据,全面准确理解富强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 两种民主价值观的内涵、本质及发展趋势
    2022年05月 出版
    民主既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政治制度安排,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性。政治制度层面的民主概念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在阶级社会,任何一种民主政治制度都是在统治阶级的价值观指导下设计和运行的,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从来不存在超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近年来,西方国家把自己的“民主”价值观通过各种手段向全世界推销,作为衡量其他国家是否“民主”和“文明”的标准,“民主”实际已成为他们向全世界输出西方价值观和政治制度的重要理论基础和道德依据。随着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渗透的不断加强,我国一些民众误以为西方宣扬的“民主”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没有必要再区分是姓“资”还是姓“社”。因此,从理论上理清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和资本主义民主价值观的本质区别十分必要。以下将从词义演化、本质、发展趋势等方面,对两种不同民主价值观的差别进行分析。
  • 社会主义文明价值观的本质特征及践行思考
    2022年05月 出版
    “文明”是一个不断演化和发展的历史范畴,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开化与进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将“文明”与“富强”、“民主”、“和谐”一道,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基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回应,也是中国共产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精准研判。社会主义“文明”包含广义与狭义两层含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是“五位一体”广义层面的社会主义文明;与富强、民主、和谐相并列的“文明”,是特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层面的狭义社会主义文明,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结晶,主要指国民良好的道德素质与国家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代表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化价值目标,承载着社会主义国家及人民在精神文化方面的共同价值追求。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
    2022年04月 出版
    1992年党的十四大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后,中国共产党自觉地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不断探索和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及其机制,在经济运行实践中推进市场经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 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价值要求
    2022年05月 出版
    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社会理想,也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要求。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党的十八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出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作为国家层面价值目标之一的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追求的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深刻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利益诉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党的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