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黄锟

  • 机构: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 简介:

    经济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当代资本主义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创新工程首席专家。在《经济研究》《人民日报》等重要报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20余部,主持各类课题20余项,获首届刘诗白经济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奖项,研究成果入选中央组织部全国党员教育培训优秀教材和中央宣传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

  • 图书
  • 文章
  •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报告(2025)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 组织编写 ; 张占斌 牛先锋 主编 ; 李海青 黄锟 执行主编 2025年02月出版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报告(2025)》由总报告、专题研究和案例研究构成。总报告包括《2024年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报告》和《2024年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热点与展望》两个部分。其中,《2024年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报告》从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独有特征出发,构建市域中国式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2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23年数据,总结我国市域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总体情况,以及不同区域、不同规模、不同行政级别城市的指数特征,进一步讨论影响市域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因素,提出统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政策建议。《2024年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热点与展望》结合现有的文献成果,总结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主要特点,提炼出中国式现代化与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与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的三个研究重点方向,并对未来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进行了展望。专题研究以“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为主题,聚焦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重点研究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经济社会领域8个重大改革问题。研究认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支撑,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证,要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是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关键举措,要以全新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新时代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要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以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为核心,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对外开放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要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战略依托,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和外商投资、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要把握教育综合改革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人民属性,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基础研究持久战、企业竞争突围战、区域发展阵地战、赋能创新金融战等五大战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形成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分配关系公平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活力和秩序,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完善初次分配制度,以增进人民福祉为落脚点完善再分配机制,推动形成公开透明、公平合理的分配关系。生态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要增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其他领域改革的协同性,坚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统筹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案例研究重点介绍了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等智库、创新药等产业,北京亦庄、河南平舆、广州南沙、贵州榕江等地区,圣源集团、比亚迪、北京宴等企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实践与探索。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作为以建言改革为己任的中国改革智库,在服务和推动改革政策决策、推进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积极发挥智库作用。创新药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药研发是系统工程、全民产业、举国体制,要通过综合改革保护国产创新药企业生存和发展。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集成电路、自动驾驶、信创产业、数字经济四大国家战略为牵引,巩固壮大主导产业,全面布局未来产业,强化融合赋能,构建高科技企业发展支撑体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劲动力。河南平舆创新“坝道工程医院”作为政校企合作共建的产科教融合“大平台”,打通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和服务链,推动土木、水利、交通等行业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广州南沙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历经九年探索、四次迭代,由政府主导建成新型数据基础设施——全球数源中心,成为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试点。贵州榕江曾经是全国最后一批脱贫摘帽县,在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不断解放并发展新质生产力,闯出了一条发展新路——贵州“村超”。圣源集团依托青海资源优势,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促进民族文化交流融合。比亚迪以技术为王、以创新为本,跑出新能源汽车“加速度”,从新能源汽车的先行者与见证者进化为引领者。北京宴在中国经济快速崛起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新时代,探索中国服务的内涵特征和精神意义,解读中国服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独特作用。
  •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报告(2024)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 组织编写 ; 蒲实 黄锟 执行主编 ; 张占斌 牛先锋 主编 2024年05月出版
    中国式现代化蓝皮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报告(2024)》由总报告、专题研究篇和案例研究篇构成。总报告分为“2023年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报告”和“2023年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热点与展望”两个部分,其中,“2023年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报告”从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独有特点出发,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并基于分析结果,进一步提出了统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政策建议。“2023年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热点与展望”运用知识图谱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热点与趋势。研究认为,目前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仍处于成果数量增加及理论应用深化阶段,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当前实践和未来发展,在后续的研究中要做到“沟壑纵横”、“和而不同”以及“落地生根”。专题研究篇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集中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脉络与历史逻辑、思想脉络与理论逻辑、时代背景与现实逻辑、历史进程和演进规律、理论体系与理论品格、理论贡献与时代意义、战略目标与战略部署、中心任务与实现条件、机遇挑战与前景展望等重要内容,以及国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演进规律。研究认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进程中探索形成和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虽然积累了坚实的发展基础,但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依旧面临诸多挑战,需要继续坚持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指导、坚持立足本国国情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追求、坚持以改革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展现的强大道路优势、理论优势使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更加重大的时代意义,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活力与吸引力,为解决当今全球性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案例研究篇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为主题,重点介绍了南京、坪山、文昌、亦庄、毕节、长治、中色大冶和北元集团等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实践与探索。南京立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挥在创新力、都市圈、产业链和数字化方面积累的优势,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范例。坪山构建以人民为中心、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走出了一条较好满足民生诉求的“七全融合”新道路,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文昌具有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基础,以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文昌国际航天城建设为引领,努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亦庄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形成了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一领两队两支撑”工作布局。毕节作为多党合作示范区,探索形成了统一战线参与贫困治理、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的“毕节经验”,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启示。长治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了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制度体系,对于探索农村的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中色大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提高绿色高质量发展为重点,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方向,谋划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北元集团践行以循环低碳、绿色发展理念构建产业链,将绿色发展作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本书集知识性、理论性、实践性、政策性于一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为导向。本书主要创新之处在于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系统梳理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脉络、研判了中国式现代化未来发展的机遇挑战,并做出了前景展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持续聚焦各地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探索,把握发展的历史、现状、未来走势,总结经验模式和发展规律。
  • 新时代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黄锟2019年09月出版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阶段,能否顺利完成这个转型,是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本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城镇化发展为主题,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并以新时代城镇化转型与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为视域,明确界定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内涵,深入分析其具体内容、特殊性和优越性,综合归纳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道路理论的新发展,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理论;构建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深入调研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比较客观地评价了288个地级和地级以上城市的城镇化健康状况,深入研究了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面临的困难问题和相应对策。
  • 2024年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报告
    2025年02月 出版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探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地方经验。基于2023年省域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报告,本报告从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独有特征出发,构建市域中国式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2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23年数据,通过熵值法计算中国式现代化水平,总结我国市域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总体情况,以及不同区域、不同规模、不同行政级别城市的指数特征,进一步讨论影响市域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式现代化五个一级指标整体比较协调,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维度平均值最高,各城市中国式现代化综合指数存在较大差距;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指数平均值高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分城市规模看,超大城市指数平均值高于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分城市行政级别看,直辖市指数平均值高于副省级城市和地级市。城市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程度、居民生活水平、国际贸易水平等因素将对市域中国式现代化综合指数产生正向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报告提出克服薄弱环节,如期完成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对策和措施。
  • 2024年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热点与展望
    2025年02月 出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通过对近年来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总体情况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发文数量历经了“爆发增长、增速放缓”两个阶段,其中中国式现代化与全面深化改革的融合研究的发文数量正经历“爆发增长”阶段。结合现有的文献成果,总结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主要特点,分别是向多元维度分析转变、向多学科交叉转变和向更为完善的理论体系转变。通过对近两年文献的比较分析,提炼出中国式现代化与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与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三个重点研究方向,进而对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进行了未来展望。
  •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2025年02月 出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做出重要战略部署,客观上要求我们对城乡融合发展思想进行理论梳理、对体制机制演进进行历程总结、对现存问题提出改革措施。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社会都曾对城乡融合发展进行详细的理论阐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等同志深刻把握城乡建设规律,对城乡融合发展理论进行重要探索,进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城乡融合发展实践。当前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要素双向流动和交换的体制机制不完善、地区差异显著等现实问题,需从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完善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交换的体制机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等方面进行改革。
  • 2023年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报告
    2024年05月 出版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本报告从中国式现代化5个特征出发,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涵盖5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55个三级指标。采用平均赋权法对2022年省级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独有特点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分值最高,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次之,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紧随其后;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存在一定发展差距,东部地区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水平明显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基于此,报告提出了统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政策建议。
  • 我国新型城镇化健康状况的测度与评价——以35个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为例
    2022年11月 出版
    本文将探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并实证分析我国35个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的城镇化健康状况,最后提出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 中国城镇化的最新进展和目标模式
    2022年11月 出版
    在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需要厘清城镇化发展历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的新进展和存在的新问题,认真思考在人口负担重、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很不平衡、世界经济局势日趋复杂的背景下,未来城镇化的目标模式是什么,如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提升城镇化质量,兴利除弊,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 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理念转变与实现机制
    2022年11月 出版
    为了克服病态城镇化的种种弊端,避免和解决城市病,需要按照健康城镇化的理念和要求,实现城镇化目标、机制、模式、发展方式、结构、布局等方面的转变,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即发展目标上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从片面追求城镇化速度到以城镇化质量为中心,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的转变;动力机制从政府过度干预向遵循城镇化自身规律转变;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发展模式从滞后城镇化或超前城镇化向适度城镇化转变;城镇结构从不合理到趋于合理;城镇化布局从不均衡发展到均衡发展转变。实现健康城镇化,需要借助四大机制,即速度、水平与质量协调机制,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机制,城乡统筹发展机制,生态文明与城镇化融入机制。
  •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使命、新内涵、新要求
    2022年11月 出版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央多次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部署,新型城镇化建设骤然提速发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速发力,意味着我国城镇化进入下半程。与以往的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相比,下半程的新型城镇化被赋予新使命、新内涵、新要求。
  • “瘦身”与“提质”:特大城市人口控制的路径选择
    2022年11月 出版
    我国特大城市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发展时期,户籍制度正处于由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向城乡一体化的新型户籍制度转型的深化改革时期。在这两个特殊背景下,我国特大城市人口调控面临着与西方任何国家都截然不同、更为复杂的背景和形势,从而也必然会需要不同的思路、路径和对策。
  • 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2年11月 出版
    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史的主要书写者、伟大塑造者。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历尽苦难、走向辉煌,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引领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成为民族复兴使命的合格担当者和最高政治领导力量。